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复旦国研人"抗疫国际观察"系列四 : 疫情反转的俄罗斯何以救赎?

发布时间:2020-04-16浏览次数:501

  新型冠状病毒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它突如其来地爆发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不同国家、社会和群体在新冠病毒前既同样脆弱,又同等坚强。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对新冠疫情的反应,抗击新冠疫情的政策措施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国际问题提供了新素材与新视角。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即日起发布我院学者近期结合研究专长撰写的“复旦国研人‘抗疫国际观察’”系列文章,分享我们对全球大危机中的世情的观察与思考。

——吴心伯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莫斯科时间20204161045分,俄罗斯的新冠肺炎患者确诊27938人,新增3448人,治愈2304人,死亡232人,成为世界上疫情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国际社会较早启动防疫措施的国家,俄罗斯早期疫情控制相对较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新冠疫情也被俄罗斯社会描绘为主要是“外国问题”。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发言人327日在比较俄罗斯情况与欧洲危机时,甚至称当地“实际无疫情”。

  然而,时间仅过去两周多,俄罗斯就从“实际无疫情”发展到确诊病例总量接近3万人,并且将在今后几周迎来疫情高峰,形势反转可谓迅速。

  从不足10020000的突破

  俄罗斯境内最早确诊病例出现在2020131日,之后的确诊人数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316日前低于100人,327日前低于1000人。

  从3月中旬开始,俄罗斯确诊人数尽管总量较低,但增长幅度开始迅速扩大:315日至23日,俄罗斯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不到100例;但到3月的最后几天,俄罗斯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已有400余例;从41日起,俄罗斯每天新增确诊病例超过了600例,自46日起超过1000例,411日起超过2000例,415日新增病例超过3000例。

  每天新确诊病例快速增加,使俄罗斯确诊总数呈现出短期暴涨的趋势,49日超过了10000人,414日超过了20000人。

  目前,俄罗斯82个地方行政区已出现确诊病例,其中,莫斯科市确诊数量最多,在全俄总量中占比超过60%;莫斯科州、圣彼得堡紧随其后。面对这种形势,俄罗斯总统普京413日表示,俄罗斯新冠肺炎疫情“在朝坏的方向发展”。

  至于俄罗斯为何从较好开局演化到目前的态势,俄罗斯卫生部专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驻俄代表都认为这与居民放松警惕,患者未及时就医有关。

  还有分析称,俄罗斯确诊病例数量激增与检测能力近期得到提升有关。因为在3月中旬前,俄罗斯只有西伯利亚一家实验室可提供新冠病毒的检测。随着大量新研发的检测试剂被发放到全国各地,俄罗斯检测速度和规模显著增加,确诊总量也相应上升。

  此外,俄罗斯舆论近期还指出了导致本国疫情剧变的另一重要因素,即对欧洲疫情防范不足。虽然俄罗斯自1月底关闭中俄边境,220日宣布彻底禁止中国公民入境,但直到313日,才禁止意大利公民和在意旅行的外国人入境,316日开始限制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航班。而此时,欧洲多国疫情已经十分严重。

  根据对全俄确诊病例来源的统计,俄罗斯确诊病例中有60%为输入型病例,多数是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等欧洲疫情严重国家返回的公民。

  抗疫向更全面和严格进化

  与面临新冠疫情挑战的其他国家类似,俄罗斯在疫情出现后,就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来降低和消除负面影响。而且,俄罗斯还是世界上采取行动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月底就关闭了与中国的边境,并对确诊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和密切跟踪。

  同时,俄罗斯政府还较早建立起了防治新冠病毒的业务部门和协调机制:127日,成立了防治新冠病毒的业务总部,负责制定具体措施防止新冠病毒对俄罗斯的入侵和传播;314日,启动了由总理米舒斯京领导的新冠病毒防治协调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来自20余个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国家杜马、总统办公厅等,主要职责是防疫措施的制定与协调。

  随着疫情的爆发和蔓延,俄罗斯在病毒防治、经济纾困等领域先后出台多项政策,疫情防治朝着更严格和更全面的方向演变。

  首都莫斯科是俄罗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俄罗斯很多防疫政策是先在莫斯科实施后,才扩展到其他地区。

  32日出现首位确诊病例,标志着莫斯科防疫进入新阶段。政府要求所有曾到访过疫情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需向疫情防治部门报告,所有从疫情严重国家返回的居民需自行居家隔离14天。

  随着疫情日趋严重,莫斯科市329日宣布封城,要求全体居民在家自我隔离;同时,关闭超市、银行、医院及部分职能机构之外的公共场所;市民只有处理紧要工作、购买药品和食品等才能出门;带宠物散步不能超出住所100米范围。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疫情高峰,自413日起,莫斯科开始实行通行许可制度,市内不同地区将分阶段通行。具有上班和其他“必要出行”需求的居民可通过网络、短信和电话三种途径申请电子通行证,由市政府部门负责核验发放通行证;415日开始,莫斯科州也将实施通行证制度。该政策将维持至419日,届时将视疫情进行政策调整。

  为阻止疫情进一步蔓延,俄罗斯联邦政府从防止境外输入、加强社交隔离、提升医疗能力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措施。

  加强边境管控是俄罗斯防止境外输入的主要措施。继1月底关闭中俄边境后,俄罗斯出入境和过境控制力度进一步升级:318日至51日期间,限制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员进入俄罗斯;327日起,完全停止与所有国家的包机和常规航班;330日起,限制汽车、铁路、行人等通过陆地、河流等过境俄罗斯。

  强化社交隔离是俄罗斯阻断新冠病毒国内传播的重要途径。起初,俄罗斯政府主要是呼吁居民自我隔离,但随着疫情蔓延,俄罗斯政府逐步通过强制措施减少人群聚集,保障社交距离。比如,鼓励条件允许的机构和企业实行远程办公,宣布全国中小学校从323日至412日放假3周。325日,宣布取消文体活动和大型集会,全国带薪休假一周,后又将“不工作日”延长至430日。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重点保障防疫物资供应。例如,拨款75亿卢布用于采购呼吸机等关键设备,部分军工企业也紧急转产口罩、呼吸机、防护服、护目镜等防疫物资,军队承建16个“方舱医院”等。预计4月底,将有8个“方舱医院”建成,515日之前,所有“方舱医院”完成建设。413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表示,俄政府将额外拨款500亿卢布支持医务人员抗击疫情。

  为保证政府防疫政策的落实和成效,俄罗斯还在三四月份通过了一系列法令或修正案,其中的部分条款为俄罗斯对违反防疫规定的人员和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起预防和警告的作用。

  比如,违反隔离规定的个人最高将被罚款4万卢布,法人实体最高将被罚款50万卢布;若违规行为无意中造成伤害,个人和法人将面临50万至100万卢布的罚款,或最长90天的监禁;若违规行为故意造成一人死亡或大规模疫情传播,最高可处200万卢布罚款和五年监禁,若导致两人或更多人死亡,最高可判处七年徒刑。

  此外,议会还授予俄罗斯政府宣告紧急状态的权力,允许联邦政府在合适时期实施新规定和限制措施。

  推出经济救助计划

  在隔离、检验和抗击新冠病毒的同时,俄罗斯还在社会经济领域出台一系列政策,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生活和企业经营带来的挑战。

  为保障居民疫情期间的收入和生活,俄罗斯政府采取了发放补贴、减少开支、稳定物价、保证就业和工资等一系列措施。

  例如,针对3岁至7岁年龄段儿童的家庭津贴和现金补助,暂停水电费缴纳并免征罚金,规范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非工作日”期间不降低工资,企业员工维持以前收入水平等。

  针对遭遇疫情压力的特殊群体,如老年人,俄罗斯政府号召国民通过多种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帮助。比如,帮助订购食品、药品,帮助倒垃圾或遛宠物;或者在“全俄人民阵线”“‘我们在一起’互助运动”网址联系可提供帮助的志愿者等。

  针对疫情给经济和商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俄罗斯在破产申请、证照审批、利息偿还、薪资贷款、保费支付、税收缴纳、租金收缴、商品出口等众多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重点支持对象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企业。

  根据俄罗斯3月中旬出台的反危机计划及42日发布的“关于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俄罗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所得税、专利税等可获得36个月为期不等的延期;中小企业保险费总额从30%降至15%,从员工工资中扣缴的部分也可延至11月再行缴纳(约为企业节省3000亿卢布开支);符合条件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可获得6个月无息贷款支付员工工资;企业获得为期6个月的贷款利息展期,其间仅支付三分之一利息,其余利息由国家、银行承担。

  俄罗斯目前已推出的一揽子经济救济措施,总支出预计约为1.3万亿卢布,其中6000亿卢布为现金,5000亿卢布是担保,其余大部分为贷款重组。

  俄罗斯政府部门还表示,如果既有政策成效不足,将继续加大投入。据媒体近期报道,俄罗斯政府正在准备第二套措施对受新冠疫情影响的行业和企业提供支持,该套措施包括拨出1710亿卢布用于支持地方财政、1500亿卢布用于支持就业等内容。

  随着确诊人数迅速增长与防疫措施日趋全面和严格,俄罗斯目前已进入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俄罗斯联邦生物医学署预测,本周和下周俄罗斯新冠肺炎疫情将迎来高峰。

  因此,不管俄罗斯是如总统新闻秘书所强调的医疗体系在应对新冠疫情时具备“更接近德国经验”的“先决条件”,还是总统普京强调的“拥有积极支持经济抗击疫情冲击所有必要资源和储备,联邦政府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根据疫情变化加强协调,统筹优化防疫措施,从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对俄罗斯抗疫而言都至关重要。

 (作者马斌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本文原标题“俄罗斯严防死守疫情为何出现反转”,2020416日刊发于《法制日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站转载时进行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