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环球时报》:宋国友:对中国经济,美国心态为何异常复杂

发布时间:2024-01-19浏览次数:10

(来源:《环球时报》,2024-01-19)

有关美国经济何时会被中国超越的话题一直颇受国际舆论关注,美国国内媒体和学界长期以来更是对此抱持某种“特别的兴趣”,他们赋予这个问题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双重意义,甚至将其置于影响未来国际秩序走向的层面加以考量。最近两年,美国一些智库和研究机构围绕这一话题又发布了不少预测报告。

这些报告大致得出三种结论。一是“如常论”。这种观点延续疫情前的多数预测,认为中国经济虽然这两年遭遇一定挑战,但还是会像之前外界预测的那样超过美国,具体时间大概在2030到2035年之间。二是 “延后论”。这种观点也主张中国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但时间点比之前预测的有所延后。三是“怀疑论”。这种观点提出美国经济正在努力寻找避免衰退和实现“软着陆”的药方,这增加了对于中国经济超越美国进行预测的难度。这种观点通常还以中国经济“见顶论”甚至“崩溃论”等变体出现。

面对以上三种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些基本事实,比如从当前经济增速来看,中国仍保持在美国两倍以上。那么为何中国经济相对于美国经济的比重会引发如此不同的解读,从而形成不同预测呢?一个技术层面的关键原因在于汇率。如果汇率不变,在现有经济体量下,中国经济只要持续按照两倍于美国经济的增速增长,终究会在不久的将来赶超美国。如果其间人民币升值,这一进程就会加速。但如果美元强势升值,哪怕中美经济增速各自不变,那么中美经济规模差距看起来也会扩大。而汇率变化并不完全由经济增长基本面决定,还和短期内中美两国各自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表现等一些因素高度相关。另外,从更长时间段看,新冠疫情的暴发严重干扰中美两国经济原来的发展趋势。中美采取的不同应对政策,特别是财政应对政策,长期效果需要在未来才能表现出来。

有趣的是,美国从政界、学界到商界不仅格外关注“中国经济何时超越美国”这一问题,而且在评估过程中存在着某种异常复杂的心理,即在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时,声称这是一种“威胁”,“威胁”美国经济的全球领导地位;而当中国经济增速相对放缓时,也渲染说是“威胁”,“威胁”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稳定。这种复杂心理反映出美国对华认知的矛盾形态,也是中美复杂关系的自然表现。一方面,从对华战略竞争出发,美国会从相对实力地位变化的角度看待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越发展,就越容易被美国认为是“挑战”了其全球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从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出发,中国经济发展倘若挑战增大,也会给美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美国既怕中国经济发展太好,也怕中国经济发展不好。这两种矛盾的心理在美国都客观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简单认为美国部分人士对中国经济的“担忧”是虚情假意的。这类声音和唱衰中国经济的噪音一样真实,只不过是不同的立场决定了看待中国经济增长的角度相异。

相对于其他经济体,在复杂的疫情冲击和地缘冲突塑造下,中美两国经济各自都表现出了韧性,作为两大“引擎”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这充分反映了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的实力和能力。中美经济各自发展也能相互成就,共同助力全球经济发展。中国不会赌美国输,美国也不要赌中国输,更不要通过打“舆论战”或“认知战”渲染唱衰中国经济。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发展都具有长期性,只有应对并跨越周期、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才能赢得真正的可持续增长。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当一些人问出“谁将是下一个中国”的问题时,答案其实非常清楚,“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而且中国也将继续做好“下一个中国”。(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