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澎湃新闻:冯玉军:冷眼向洋|制裁、孤立、兵变:2023年俄罗斯如何应对内外压力

发布时间:2024-01-23浏览次数:10

(来源:澎湃新闻,2024-01-23)

当地时间2024年1月14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风光。 IC 图


自2022年2月24日至今,俄乌冲突已经持续近两年时间。战争未能如俄罗斯预期的那样以其摧枯拉朽般的胜利而告结束,反而陷入了惨烈的相持战和消耗战。战争延宕之下,俄罗斯经济由2022年的衰退转为增长,在战场上暂时抵御住了乌克兰的反攻,但俄国内政治风险抬升,国际环境依然险峻。与此同时,俄罗斯并未改弦更张,一方面继续推进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以多种手段减轻经济压力、维系政局稳定、力争外交突围。2023年,中俄两国高层交往延续既有势头,经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双边关系定位回归常态。

一、政经压力与俄的应对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对俄实施全方位经济制裁,俄罗斯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联系加速断裂。2023年7月,俄美月度贸易额仅为2.77亿美元,相当于美对俄实施大规模制裁前的9%。2023上半年,俄罗斯自欧盟进口额下降31%,对欧盟出口下降76%,对欧盟贸易占俄外贸总额的比例由2022年同期的38%降至18%。俄罗斯在欧盟进出口中所占份额则分别从2022年2月的9.6%和3.8%降至2023年6月的1.7%和1.4%。

在能源领域,七国集团和欧盟对俄罗斯海运出口和成品油出口实施禁运和限价,这导致欧盟自俄能源进口迅速萎缩。自战争爆发至2023年10月,欧盟已将从俄进口的煤炭和天然气分别减少了90%和75%,欧盟有望在2030年前完全摆脱对俄的化石燃料依赖。

为突破制裁,俄罗斯积极利用不使用西方公司保险的“影子舰队”、通过打折销售的方式加大对亚洲市场的能源出口力度。在经历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短暂下降之后,从2023年3月份开始,俄石油出口逐渐恢复常态。至2023年5月初,俄石油出口数量已恢复至战前水平并创下新高,石油出口价格已断续突破七国集团和欧盟的价格上限,石油出口收入也出现了较大幅度回升。同时,俄也在通过平行进口、进口替代等方式减轻西方制裁带来的困难,通过扩大对军工行业的投资和订货强化“战时经济”,通过财政金融措施应对卢布贬值和通胀压力,通过强化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减少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但近来,美欧正在试图通过打击“影子船队”、延伸长臂管辖、强化加密货币监管等方式堵住制裁漏洞。

2023年12月14日,普京总统在“年度盘点”活动上称2023年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3.5%。但俄其他机构和人士对经济增长前景并不乐观。2023年4月,俄科学院预测,未来10年至15年俄GDP年均增幅将维持在1%的水平。经济学家们认为,西方对俄制裁短期不会解除,而可以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几乎已经用尽。按照俄央行去年12月15日的最新预测,2024、2025和2026年俄经济增幅将分别为0.5%-1.5%、1%-2%和1.5%-2.5%。在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将保持在3%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将继续下降。

战争和制裁使俄国内政治暗流涌动。曾深受普京器重并在俄乌战场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瓦格纳集团”发动兵变,兵锋直指莫斯科。尽管叛乱很快得以平息,但它集中反映出战局不利背景下俄国内的诸多矛盾和高层利益集团之间的重大分化。数千名俄罗斯公民组成“俄罗斯解放军”和“俄罗斯自由军团”,配合乌军对俄本土进行袭扰。

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政治文化、20多年来得以重塑的垂直权力体系、不断鼓噪的民粹主义使“普京……赢得了公众对战争的支持。”俄独立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近期调查显示,如果普京现在决定结束冲突,70%的俄罗斯人将支持他;但如果结束战争需要俄归还其在冲突期间占领的乌克兰领土,则只有34%的人会支持这一决定。这也印证了俄罗斯政治分析家的判断:“大多数俄罗斯人可能并不认同当局,但他们已经团结在克里姆林宫周围,认为当局正在以牙还牙,与企图摧毁俄罗斯的西方进行斗争。尽管这样的描述与现实不符,但许多俄罗斯人还是接受了这一说法,认为这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噩梦最合乎逻辑的解释。”

2023年12月8日,普京宣布将参加2024年总统选举。可以预见,普京在2024年后仍会继续掌握俄罗斯的权杖,这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心态和政治文化。但同时也不能忘记,在俄国历史上,重大战争的失利往往会导致国家出现颠覆性变化。在俄国这片暗流涌动的深海,出现任何突变都不会令人奇怪。

二、国际困境与俄“外交突围”

持续近两年的俄乌冲突使俄罗斯的国际环境大面积恶化。

俄罗斯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关系跌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以来的谷底。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高层交往几乎已经完全中断,官方外交联系也只维系在最低水平,俄欧峰会、“俄罗斯北约关系理事会”等合作机制几近废弃;俄欧之间的陆海空联系基本已经完全“物理隔绝”,人员往来急剧减少,俄罗斯在欧洲基本上成了一座“孤岛”;《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等军控协定已经失效,传统中立国芬兰、瑞典加入北约,俄欧安全关系全面恶化。

俄罗斯国际战略影响力受到冲击。海牙国际刑事法院对普京发出逮捕令,这是历史上对一个核大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元首前所未有的举措。受此影响,普京总统难以出访《罗马规约》的缔约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俄罗斯“滥用”否决权导致安理会无法正常发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功能表示不满,要求改革联合国包括安理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也必将对未来联合国的形态以及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受俄乌冲突冲击,“后苏联空间”进一步分化,俄罗斯的地区影响力加速滑落。乌克兰、摩尔多瓦即将与欧盟开启“入盟”谈判,格鲁吉亚也成为欧盟的候选国;中亚国家“多元平衡外交”步伐更趋坚定,与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的“5+1”模式不断复制,同俄罗斯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亚美尼亚因俄无法履行盟友义务而在同阿塞拜疆的地缘政治冲突中最终落败,对俄强烈不满,大幅减少了对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迅速强化了同美欧的全方位合作。

国际环境恶化之际,俄罗斯不仅未俯首称臣,反而试图绝地反击。俄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疑虑和不满,综合性运用信息战、心理战和经济战等手段,为自己寻求同情者和“同路人”,“全球南方”因而成为俄罗斯外交的一条主轴。

政治上,俄罗斯竭力分化乌克兰和美欧试图构建的“反俄民主国家阵营”。尽管乌克兰和西方担心俄罗斯对自由民主秩序的破坏,但大部分全球南方国家的注意力主要都集中于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等问题上。再加上“即使全球南方国家对俄罗斯的行为心存疑虑,但也很少愿意看到一个胜利的西方”,因而全球南方多数国家更愿意在俄乌之间采取中立态度,避免过度卷入,甚至试图与俄保持良好关系。

经济上,俄罗斯积极拓展全球南方市场,试图以此突破美欧对俄经济制裁。亚洲市场已成为俄突破西方能源禁运和限价的最重要突破口。2022年,有近4000万吨石油和石油产品从西方市场转移到东方市场。此外,俄罗斯也在以各种方式通过中亚及中东国家推进“并行进口”,以此规避西方的出口管制,获取难以从发达国家进口的相关产品和技术。

安全上,俄罗斯重点强化与朝鲜、伊朗的军事技术合作,以为延续对乌战争获取更多军事资源。2023年7月,俄防长绍伊古访问朝鲜,为从朝鲜获取军火支持探路;9月中旬,金正恩访俄并与普京进行了深度交流。伊朗与俄罗斯近年来在军事领域多有合作,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相互需求、相互支撑。伊朗生产的无人机成为俄罗斯在俄乌战场上弥补自身短板、对乌发动攻击的重要武器。此外,俄也在千方百计激化其他国际热点冲突,以减轻自身战略压力。

同时要看到,尽管俄罗斯的外交突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其国际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其在全球南方的外交行动也不可能完全如愿以偿。一个明显例证是,只有17个非洲国家的元首参加了2023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俄非峰会,较之2019年首届峰会时有43个非洲国家领导人与会无疑大为逊色。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一项研究显示,非洲国家在一年多来对联合国大会通过的7项反俄决议的投票中立场并不一致,1至3次投赞成票的国家有11个,4次以上投赞成票的国家有24个,而从未投票赞成反俄决议的国家只有19个。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在全球南方的现实影响。

三、中俄关系

俄乌冲突延宕之际,中俄关系依然保持了多年以来既有的合作势头。

政治领域,两国元首会晤、总理定期会晤、议会交流、执政党交流以及能源、投资、人文、经贸、地方、战略安全、执法安全等各级别合作机制,在疫情结束后基本上恢复了线下交流。2023年3月20日至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同时也延续了把俄罗斯作为首访目的地的传统。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和《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对下阶段双边关系发展和各领域合作做出规划部署,双方还签署了农业、林业、基础科学、市场监管、媒体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2023年10月,普京总统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盛赞习近平主席10年前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巨大成功,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习近平主席则表示普京总统连续三次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体现了俄方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强调俄罗斯是中国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

经济领域,2023年1至11月,中俄贸易额同比增长26.7%,达到创纪录的2181.8亿美元,提前实现两国领导人制定的2024年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其中,中国对俄出口达1003.4亿美元,同比增长50.2%,中国自俄进口达1178.4亿美元,同比增长11.8%。2023年1至11月,俄对华供应原油9746万吨,同比增长22.17%,交易额达550.18亿美元。俄重新超越沙特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对华出口原油比沙特多出1749万吨。预计2023年全年俄对华石油出口将突破1亿吨。2023年前三季度,俄对华天然气供应量同比增长46.6%,预计全年对华天然气出口量将超过300亿立方米并刷新历史最高纪录。2023年前10个月,俄对华出口面粉超过10万吨,同比增长2.7倍,中国已成为俄面粉的第三大出口国。

数据表明,中俄经贸关系不仅未受到俄乌冲突和西方对俄制裁的冲击,反而逆势增长,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2023年12月19日,中俄总理第二十八次定期会晤在北京举行。两国总理一致认为,当前中俄两国都致力于发展振兴,双方要进一步提升中俄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拓展双边贸易往来及农业合作,为对方企业赴本国投资创造更好营商环境,共同维护两国能源安全,加强互联互通,增进人员交流和地方合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国际领域,中俄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立场相同或相近,保持密切沟通和合作。2023年,双方继续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亚信会议、中俄印、中俄伊、中俄蒙等共同参与的多边机制框架内进行密切协调。2023年7月,伊朗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决定邀请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2023年中俄两军交流热度不减。俄罗斯防长绍伊古访华,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访俄。俄军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去年7月在日本海组织的“北部·联合-2023”演习。中国、俄罗斯、南非三国海军2023年2月在南非海域举行第2次海上联合演习。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海军2023年3月在阿曼湾举行“安全纽带-2023”海上联合军事演习。

2023年2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了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解决人道危机、保护平民和战俘、维护核电站安全、减少战略风险、保障粮食外运、停止单边制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战后重建等12点主张;5月,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访问乌克兰、波兰、法国、德国、欧盟总部和俄罗斯,就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进行外交斡旋;8月,李辉赴吉达参加了第二届乌克兰问题国际和平会议。

中国反对动辄发动经济制裁,未参加对俄实施的制裁行动。同时,中国企业和银行等相关主体也未系统性违反美欧对俄制裁禁令,避免了遭受次级制裁。

在俄乌冲突延宕的情况下,有关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本原则重新回归,中俄关系更加明确地定位于“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

本文首发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布的智库报告《动荡与变革:复旦国际战略报告2023》,原标题为《战争延宕下的俄罗斯时局》,现标题为编者所拟,本次发表有删节。

“冷眼向洋”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冯玉军教授的专栏,力求在由历史发展、世界比较、中国利益、人类价值共同构成的分析框架里,把自己有关国际关系的一些思考与读者分享,让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更顺畅、更平稳、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