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解放日报》:宋国友:深度 | 美联储连续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拐点要来了?

发布时间:2022-11-03浏览次数:16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2022年11月3日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1月2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至3.75%至4%之间,为2008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六次加息,也是连续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分析认为,从此次会议及会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言论来看,抑制通胀仍将是美联储的长期目标,后续加息步伐可能放缓,但加息终点或更高。

  “防止功亏一篑”

据报道,委员会所有票委一致通过了本次加息75个基点的决定。美联储延续了之前激进加息的步伐,与此前市场预期并无意外。

自3月以来,美联储已加息六次,累计加息375个基点。连续四次加息75个基点,也是美联储自1980年代初以来最大幅度的紧缩行动。

美联储当天会后发表声明说,近期支出和生产出现温和增长,就业增长势头强劲,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反映出与新冠疫情相关的供需失衡、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以及更广泛的价格压力。俄乌冲突及相关事件为通胀带来额外上行压力,并使全球经济承压。

声明称,美联储高度重视通胀风险,寻求实现充分就业和2%较长期通胀率的目标。此外,美联储将继续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

声明还提到,在确定未来加息幅度时,美联储将考虑货币政策的累积收紧、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胀的滞后性,以及经济和金融状况的发展情况。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国友表示,此次加息符合既定时间表,反映出美联储将继续通过连续、大幅加息来控制通胀的决心,“防止功亏一篑”。

“虽然现在美联储的加息力度看起来很大,但某种意义上是在为此前的货币政策不到位买单。”宋国友指出,回看美联储的加息路径,存在滞后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认为,在高通胀背景下,再次加息75个基点主要是考虑到美国就业强劲,且第三季度GDP数据尚可。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可预计性也得以体现,说明加息决策是“根据数字说话”。

尽管此次加息符合市场预期,但鲍威尔在会后的发言未能提振华尔街。

鲍威尔在记者会上表示,目前考虑暂停加息还为时过早,且本轮终端利率或将高于之前的预估。

《华尔街日报》援引业内观点称,此番言论被市场解读为更为鹰派的信号,美联储虽有计划放缓加息步伐,但加息的“战线”却被拉长了。

受此影响,美股三大指数均由涨转跌。截至2日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1.5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3.36%,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2.50%。同时,美元指数维持高位。

  12月将现转折?

尽管此次加息几乎没有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困局下,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是否将迎来拐点。

在本次会议后,年内还将在12月14日召开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一些观点认为,在波澜不惊的11月后,12月或成为“转折点”,加息幅度可能放缓至50个基点,并有望在2023年进入小幅加息区间。

鲍威尔在记者会上也表示,从未来“某个时候”起放慢加息步伐将是合适的,“这个时间点即将到来,可能是下一次货币政策例会或再之后的例会”。

据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最新数据,市场预计美联储12月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55.4%。

“市场正在寻找这是最后一次75个基点加息,或者75个基点加息将至尽头的信号”,有媒体如此评论。

对此,陈凤英认为,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的拐点或已出现。“尽管通胀将是一个长期问题,但很难再出现像前几个月那样超预期的、令市场恐慌的加息幅度,美联储将逐步进入一条加息慢跑道。”

她表示,年末需关注圣诞前后的经济数据。在就业市场旺盛、美国房市走低、美股10月强劲反弹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如果圣诞季美国消费表现强劲,美联储可能在12月加息50个基点,再次出现75个基点的概率较小。

宋国友也认为,在连续大幅加息政策下,美国的高通胀料将有所改观,未来的加息力度可能视通胀数据而放缓。“尽管加息周期尚未结束,但以75个基点为力度的加息可能已接近尾声”。

不过,不少分析也提到了美国通胀“长期化”的问题,由此导致加息进程不会很快终止。

数据显示,9月美国CPI同比增长8.2%,仍处于高位;核心CPI同比增长6.6%,为1982年8月以来最大增幅,且房租及其他服务价格都在加速上涨,说明通胀压力是广泛而持续的。

瑞银集团财富管理全球首席投资官马克·黑费尔表示,市场对联邦基金利率明年峰值的预期从上周的4.8%升至5%以上。

宋国友认为,5%未必是本轮加息的利率终值,且利率或将在5%附近高位维持一段时间。

美联社分析称,美联储加息节奏可能会放缓,但抗击通胀的“战斗”难言结束。彭博社也认为,此次会议声明表明本轮加息可能将比之前预计的更为持久。

  “控通胀”和“稳经济”

自进入加息周期以来,如何平衡“控通胀”和“稳经济”一直是美联储面临的一大痛点。市场担忧,后续加息是否会以牺牲经济为前提。

鲍威尔在记者会上强调,尽管美国目前没有出现经济衰退,但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在缩小。

不过在此次会议后,多数分析认为,在强调通胀和就业的“双目标”下,美联储未来也将把稳经济因素纳入考量。

“与此前不同的是,美联储现在不会将经济排除在外”,陈凤英说。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2.6%,扭转此前两个季度连续下降的趋势,重回正增长,暂时结束“技术性衰退”。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经济结构一直是以服务业为主体,但从三季度数据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即私人消费和投资进一步下滑,反而是净出口成为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然而,“战争经济并非长久之计,美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数字表现得那么好”,陈凤英说。

宋国友也表示,连续大幅加息已经导致美国经济问题浮现,GDP、房市、股市等均受影响,如果明年继续采取激进策略,将对美国经济造成更大冲击。“美联储将在经济和通胀之间寻找平衡点。”

  影响辐射全球

美联储加息落地后,全球多家央行也跟风而动。包括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央行均表示,将继续加息。

陈凤英强调,美联储是为遏制通胀主动加息,其他国家则是为了缩小与美国间的利差而被动加息,两者处境有很大不同。“鉴于美元霸权地位,美联储在宏观政策调控上仍享有主动权。”

宋国友指出,高利率环境将导致全球各国的经济压力上升,同时金融风险和债务水平也不断累积。

“事实上,美国持续激进加息对世界经济的外溢效应已充分显现。”陈凤英表示,在全球加息潮下,欧洲经济深陷能源困局,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全球主要房地产市场降温。

而随着加息后美元指数走强,其他国家面临本币贬值的风险也不断加大。目前,欧元、日元、英镑汇率均已跌至数十年来最低水平。

世界银行此前发布报告称,随着多国央行同时加息以应对通胀,2023年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上升。

报告指出,根据市场预计,到2023年,各国央行将把全球货币利率提高到近4%,较2021年平均水平高出2个多百分点,但这可能并不足以将全球通胀率降至疫情前的水平,反而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华尔街则提示,在各国央行同步加息的背景下,全球金融风险与日俱增,若协调不好可能形成“合成谬误”。

9月以来,海外金融风险频发,包括英国养老金危机、日债流动性枯竭、瑞信风波、部分外汇大幅贬值等。而自10月中旬以来,美元流动性进一步趋紧,美债收益率一度快速攀升。

不过,陈凤英也表示,随着明年美联储加息路径出现调整,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的上行趋势将得以放缓。同时,中美两国的经济形势或在明年回暖,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引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