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观察者网:孙德刚等:阿拉伯国家“向东看”,西方紧张啥?

发布时间:2022-12-11浏览次数:265

(来源:观察者网,2022年12月11日

东南亚之行刚刚结束不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又开启了中东之行。

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习近平主席于12月7日至10日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中沙、中海、中阿领导人会议又被称为“三环峰会”。首届中阿峰会作为其中的“重头戏”,引发广泛关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必将成为中阿关系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中国是第一个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举办峰会的主权国家,”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告诉观察者网,2019年欧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和阿盟举办过峰会。

这次在中东举办的“三环峰会”有哪些看点?阿拉伯国家“向东看”之际,西方不断炒作所谓“中东权力真空论”,试图营造中国“借机插足”中东的氛围,他们为何如此紧张?今年下半年,美俄中三国领导人先后开启“中东行”,接下来中东将在国际地缘政治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中东国家又会在大国之间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针对上述问题,观察者网特邀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进行深度解读。

当地时间12月8日中午,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代表国王萨勒曼为正在沙特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在利雅得王宫举行欢迎仪式

中沙关系将成为样板,带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合作

12月7日,沙特举行盛大仪式,欢迎习近平主席的到访。战机护航、护卫机伴飞并在空中拉出国旗色彩带、鸣21响放礼炮……处处彰显高规格。

这与今年7月,美国总统拜登到访沙特时的礼遇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沙特以通常留给该国最重要战略盟友的盛大仪式接待了中国领导人,向美国传递了一个含蓄的信息。”

今年7月,拜登的中东之行“巩固了美国和以色列的战略同盟关系,其核心目的,在地区范围内是要组织盟友针对伊朗,在大国关系层面是想拉拢地区国家,在俄乌冲突中配合美国制裁俄罗斯。”刘中民分析道。

“很显然,相比于拜登政府的价值观外交,中国的务实外交在沙特更受欢迎,”孙德刚说,中国的务实外交强调,中国和沙特都是发展中国家,守望相助、友好交往、相互尊重核心利益,这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而美国一直把和沙特的关系工具化,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

孙德刚认为,美国视沙特为所谓“非民主国家”,经常拿人权问题敲打沙特,让沙特感觉到美国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其政治制度。此外,美国还会经常干预沙特的内政外交,特别是沙特和第三方的合作。如俄乌冲突发生之后,美国逼着沙特选边站,这也让作为主权国家的沙特难以接受。

当地时间12月7日,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抵达利雅得哈立德国王机场时,沙特礼宾护卫机在空中拉出象征中国国旗的红黄两色彩带

而中方视沙特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重要的独立力量,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并且把发展对沙特关系置于外交全局尤其是中东外交的优先方向。

两国元首亲自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同意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一次元首会晤。双方同意,将中沙高级别联合委员会牵头人级别提升至总理级。

“这与沙特不断上升的地位,以及中沙的密切合作有关,”孙德刚表示,沙特是欧佩克成员国和海合会的领头羊,伊斯兰合作组织的秘书处也设在沙特,沙特在阿盟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实际上,阿拉伯世界的权力正在东移到沙特。

“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一直以来,中国和沙特在联合国、G20等多边机制内互动密切。沙特参与了亚投行,今年也成为上合组织的‘对话伙伴’,并且沙特还通过南非转达了想加入金砖国家的愿望。”孙德刚补充道。

中国自2013年起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沙特连续20多年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前三季度,中沙贸易额870.4亿美元,同比增长37.4%。

“在这样的背景下,巩固和发展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孙德刚说,这体现出,中国把中沙关系做为样板,带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合作。

同样,“沙特在‘向东看’的过程中,也将中沙关系作为样板,带动沙特和亚洲国家,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合作。”

“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意味着什么?

12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利雅得先后出席中海、中阿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中海和中阿峰会“是有交集的,因为海合会是阿盟的一部分,”孙德刚说,但聚焦的领域不同,中阿合作以民生项目为主,而中国和海合会的合作则以高新领域为主。

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三环峰会”召开之际,“欧佩克+”刚刚宣布保持石油生产配额不变,西方决定对俄罗斯石油出口实施限价,欧洲开始执行对俄罗斯出口石油的海上禁运措施。

“这意味着,中东国家在全球能源格局和大国博弈中的重要性将不断上升,依然是美俄竞相争取的战略力量。”刘中民说。

“而中东国家也看到了其处在美俄中间的优势地位,因此能够保持较大的自主性,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定。俄乌冲突的持续会在一定时期内让全球油价高位运行,而这恰恰是中东国家的自信来源。”

目前沙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中国是沙特石油的最大买家。今年年初就有消息传出,沙特考虑以人民币结算部分向中国出售的石油,中阿峰会召开之前,西方紧盯“石油人民币”相关消息。

观察者网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在中海峰会的主旨讲话中说,未来3到5年,中国愿同海合会国家在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努力。一马当先的便是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中国将继续从海合会国家扩大进口原油、液化天然气,加强油气开发、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

关于“使用人民币进行石油结算”的问题,刘中民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双方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特别是在美元汇率不稳定的情况下。但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现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双方的经济选择,而不是为了打击美元。

他说:“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出现了非美元结算的趋势。这样的趋势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信心下降,是美国不断地将美元工具化、武器化、政治化的结果。”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并不会在短期内对美元产生重大影响。美元的金融地位不仅体现在交易层面,更体现在定价功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种货币只有拥有国际定价权时,才意味着该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条件更加成熟。”

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看向谁?看什么?

《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宣布,要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各阿拉伯国家发展愿景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中国已同20个阿拉伯国家及阿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双方在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实施20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合作成果惠及双方近20亿人民。

“近年来,中国协助阿拉伯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一些建筑成为地标,甚至走上了阿拉伯国家的货币,例如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卡塔尔卢塞尔球场、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苏丹麦洛维大坝等。”刘中民说。

11月17日拍摄的卢塞尔体育场  图源:新华社

除了“一带一路”合作之外,中阿在经贸和投资、能源合作、高新合作等领域也不断取得突破。
中阿双方谋发展、促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也与阿拉伯国家自身的战略转向有关。

“过去5年,阿拉伯国家已经开始‘向东看’了,”孙德刚说,但是,“向东看”不只是“向中国看”,还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亚洲经济体是中东国家油气出口的主要买家,美国从中东进口的油气可以忽略不计。中东国家需要在能源转型之前找到一个大买家,也就是亚洲国家,因此阿拉伯世界‘向东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向东看”的过程中,孙德刚认为,阿拉伯国家希望在以下四个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其一,阿拉伯国家想模仿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工业化。在从油气经济转向多元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阿拉伯国家十分希望中国能够加大投资,参与到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去,特别是公路网、铁路网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其二,海湾国家对中国的新基建也十分感兴趣。在数字经济、金融、5G、6G等领域,中国走在前面,他们希望学习中国的先进经验。

第三,阿拉伯国家希望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与中国合作。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中东国家很受欢迎,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也掌握先进技术,包括民用核能、光伏、氢能等,可以与阿拉伯国家分享经验。

第四,阿拉伯国家希望中国开放市场,扩大对华出口,把中国新发展作为阿拉伯国家新机遇。例如利用上海进博会这样的平台,推介阿拉伯国家的商品。

域外大国在中东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今年7月拜登和普京前后脚开启了中东行,再加上近日的中阿峰会,今年中美俄三个大国和中东互动频繁。

拜登访问中东期间,不止一次地提到中俄,声称“美国不会离开中东”,不会让中国、俄罗斯填补美国所留下的“真空”。

中阿峰会举办之际,一些西方国家再次抛出所谓“中东权力真空论”,试图营造中国“借机插足”、“填补真空”,以及中美在中东角力的舆论氛围。

“西方想多了,”孙德刚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具备很强的包容性,不会排斥阿拉伯国家与其他全球伙伴的合作。中国在与阿拉伯国家成为合作伙伴的同时,也与三个非阿拉伯国国家土耳其、以色列和伊朗保持务实合作关系。阿拉伯国家除与中国合作之外,与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日本也有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7月15日,拜登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碰拳 图源:澎湃影像

刘中民认为,中东的大国关系格局在发生变化,域外大国在中东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转向与中俄的战略竞争。随着美国对中东投入的能力和意愿下降,其对中东的影响力也相对下降。但是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在战略收缩的同时,又在有限的范围内加大影响,特别是在俄乌冲突之后,美国想让中东国家在能源价格、配合制裁俄罗斯等方面服从于美国战略。但是中东国家现在更多是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在大国之间进行平衡,避免选边站队。

另一方面,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地位上升和影响力扩大,也是一个客观现实。这次中阿峰会召开过程中,不管是地区舆论也好还是沙特高规格接待也好,都显示出对中国的重视,而这些重视的背后也是中国影响力提升的表现。

俄罗斯这十几年来重返中东取得了较大成功,中东国家在能源、安全、军购等方面和俄罗斯有很多共同利益。在美俄之间,地区国家没有选边站队,跟俄罗斯的经营有很大关系。但是,俄乌冲突将来会限制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一方面是由于俄罗斯的国力问题,另一方面俄罗斯未来的主要投入恐怕是在乌克兰问题上。

因此,当前中东大国关系的格局变化是:美国的地位在下降;俄罗斯由于受到限制,未来大概率也要走下降趋势;而中国的地位在上升。

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在埃及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了中国中东政策的“三不原则”:中国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三不原则’实际上是对西方、对美国的一种回应,”刘中民说,中国并不是要和美国争夺中东地区主导权,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中东发挥建设性作用。尽管如此,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仍引起了美国的不安,美国挑动地区国家、为中国和中东国家发展关系制造麻烦的苗头正在上升。
“中国并不排斥在中东和美国的合作,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反恐等领域,中美有很大合作空间。但是我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未来中美在中东的关系会变得复杂化,主要原因是美国的战略防范。”

孙德刚表示,大国战略竞争的背景下,阿拉伯国家的战略自主性在增强。他们拒绝“选边站队”,不充当任意一方的“马前卒”或代理人,而是与各方都保持友好往来。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阿拉伯国家外交的一大特点是大国平衡政策。他们从以往的仰视世界到如今的平视世界,希望得到世界大国的尊重,一方面会与美西方在安全上继续合作,保持存量;另一方面希望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扩大增量。”孙德刚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