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第一辑(2015年第一辑)

发布时间:2021-01-27浏览次数:2902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编:《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6月版。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封面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版权页


目录

  

卷首语 石源华 第1-4

  

周边外交综论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20142015)  张蕴岭;任晶晶 第7-32

未来十年中国周边环境的新挑战与周边外交新战略  石源华;祁怀高 第33-62

  

亚洲新安全观

习近平主席的亚洲新安全观  李文 第65-76

论亚洲新安全观与中国 夏立平 第77-92

  

“一带一路”研究

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  李皖南 第95-107

中国外交:从历史资源中汲取正能量——对丝绸之路与郑和远航的比较 徐波 第108-129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现状综述 石建国 第130-150

  

经济文化视角

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治理:政策评估与未来走势 郭延军 第153-169

论文化交流与改善东亚国际关系 王晓秋 第170-177

  

周边看中国

战后日本学界的现代中国研究:演变与特点  包霞琴 第181-194

韩国学界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评估及其启示 张弛 第195-206

  

周边国情分析

《中国工程》与越南的“双向制衡”战略  赵卫华 第209-228

  

书评

中国领土争端中的合作与冲突:由《强边安邦》一书说开去 孔令杰 第231-247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安全与周边外交》评介  奚溢 第248-255

  

会议综述

“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宁 第259-268

  

附录

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第271-272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简介  第273-274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征稿启事 第275-276


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部分研究性论文摘要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2014~2015)

作者:张蕴岭任晶晶

【内容提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与结构正在经历重要的历史性调整。整体来看,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趋稳,但安全关系和安全结构依然复杂多变,突发性事件仍难避免,风险升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安全形势的调整与发展中,最重要的特点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磨合与互动,中国塑造安全环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显著增强。展望2015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发展,有三大趋势值得密切关注:中国同周边主要大国关系总体向好的趋势有望延续;中国周边的安全热点问题,特别是“两海”问题,将朝着大局趋稳的方向发展,但个别国家如菲律宾等的挑衅行为短期内不会改变;恐怖主义威胁和互联网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仍将处在高风险期,需要各方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治理合力。

作者简介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任晶晶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地区安全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引用这篇文章:张蕴岭任晶晶:《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2014~2015)》,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7-32页。

 

未来十年中国周边环境的新挑战与周边外交新战略

作者:石源华、祁怀高

【内容提要】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周边环境出现了复杂而重大的变化,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中国的迅速发展与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构成了新兴发展大国与守成霸权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对冲。中国周边环境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周边国家对华疑虑增加与域外大国介入加深的重合,中国自我认知与周边对华认知的错位,海上安全挑战与陆上安全问题的并发,亚洲地区多边架构和倡议的竞争,边疆发展滞后与周边环境恶化的联动。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利益和亚洲稳定,未来十年中国周边战略需要新的战略思维,应在周边国家与外部大国对我联合制衡的消弭、中国自我认知与周边对华认知错位的调适、海权与陆权的并重、亚洲区域多边制度的设计、边疆发展与周边外交的统筹等五个方面作出努力。有鉴于此,未来十年中国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总布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跃升。

【作者简介】石源华,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复旦大学分中心主任;祁怀高,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引用这篇文章:石源华、祁怀高:《未来十年中国周边环境的新挑战与周边外交新战略》,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33-62页。

    

习近平主席的亚洲新安全观 

作者:李文

【内容提要】为有效化解来自美国、日本和世界资本主义阵营的挑战,在外交理念层面,习近平主席提出以“和谐、和睦、和平”为核心内容的亚洲新安全观;在战略层面,提出了实现“亚太梦”与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的长远目标;在政策举措层面,提出“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充分展示了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决心。这一构想的实施可以使多元化、多样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利益,扩大共同安全,推进合作安全,促进发展安全,增进可持续安全。

【作者简介】李文, 北京大学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引用这篇文章:李文:《习近平主席的亚洲新安全观》,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65-76页。

    

论亚洲新安全观与中国

作者:夏立平

【内容提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新亚洲安全观,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印度等国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续和发展,其内核是中国的“和”文化。在新时代维护安全需要有新观念,新安全观是在与冷战思维斗争中发展的,它应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亚洲新安全观是对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宣示。坚持和丰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是亚洲新安全观的基础。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为实现亚洲新安全观提供了现实条件。

【作者简介】夏立平, 历史学博士, 同济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这篇文章:夏立平:《论亚洲新安全观与中国》,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77-92页。

  

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

作者:李皖南

【内容提要】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这是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发展的大手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海洋强国”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在世界的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来自国内外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在对机遇与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作者简介】李皖南,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这篇文章:李皖南:《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95-107页。

  

中国外交:从历史资源中汲取正能量——对丝绸之路与郑和远航的比较

作者:徐波

【内容提要】中国高层在对外交往中,尤其是在与邻近国家的交往中常常援引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例,以求说明中国与外部世界和平共处与友好交往的传统。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在行为性质、时代背景、出使目的、客观效果和历史影响等方面颇多负面资产,并不符合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合作的诉求与目的,援引此事作为中国与他国和平友谊的象征,恐难起到预期的作用。丝绸之路则在长期历史中以正能量为主,体现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世界眼光、开阔胸怀、进取精神和务实态度,与今天的中国外交诉求有更多契合。因此,在我国对外交往中不妨少提郑和,多谈丝路。

【作者简介】徐波,世界知识出版社《世界知识》杂志编审、前主编。

引用这篇文章:徐波:《中国外交:从历史资源中汲取正能量——对丝绸之路与郑和远航的比较》,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108-129页。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石建国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一带一路”从理念提出到实践过程中,学者们做了不少探索和研究。本文围绕研究概况、主要观点评述、未来展望三个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特别提出未来研究应重视宏观、整体研究和顶层设计;强化人文领域研究,尤其是注重对当代人文交流现象和内容的研究;重视和拓展“一带一路”对相关国家关系影响研究等。

【作者简介】石建国,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等。

引用这篇文章:石建国:《“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现状综述》,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130-150页。

  

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治理:政策评估与未来走势

作者:郭延军

【内容提要】在澜沧江—湄公河水电开发中,中国在上游的开发活动及中国在流域治理中的政策始终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过去中国的政策特点可以概括为积极但有限的合作,结合流域水资源治理的新形势,中国应变有限合作为全面参与,以流域水资源治理为重点和切入点,在宏观和战略层面进行设计和规划,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服务中国周边战略。

【作者简介】郭延军,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

引用这篇文章:郭延军:《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治理:政策评估与未来走势》,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153-169页。

  

论文化交流与改善东亚国际关系

作者:王晓秋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论述如何认识和运用文化交流的渠道改善东亚国际关系。论文着重从遗产与传统、桥梁与纽带、推动与借鉴、聚同与化异等四个方面,阐述文化交流在东亚国际关系和周边外交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探讨怎样使其有助于改善邻国相处之道,促进东亚国际关系回到睦邻友好、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作者简介】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这篇文章:王晓秋:《论文化交流与改善东亚国际关系》,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170-177页。

战后日本学界的现代中国研究:演变与特点

作者:包霞琴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战后日本学界关于现代中国研究的演变与特点,特别对冷战结束后日本学界对于现代中国研究的机构、议题和群体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认为日本学界研究的新特点反映了日本对华认知的改变与重塑,中国的快速崛起给日本学界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作者简介】包霞琴,中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

引用这篇文章:包霞琴:《战后日本学界的现代中国研究:演变与特点》,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181-194页。

  

韩国学界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评估及其启示

作者:张弛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韩国学者对中国周边外交转型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依其不同见解,可以将这些学者分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攻势外交”三派。三派学者的观点反映出韩国学界对中国周边外交发展的不同评估,其中不少宝贵意见对反思周边外交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开拓未来周边外交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作者简介】张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引用这篇文章:张弛:《韩国学界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评估及其启示》,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195-206页。


《中国工程》与越南的“双向制衡”战略

作者:赵卫华

【内容提要】在中国加速崛起和美国重返亚太的双重背景下,越南的“大国平衡”战略逐渐转向以中美两国为核心的“双向制衡”战略并获越共十一大的通过。但此后主张联美制华的强硬派并没有停止与主张“双向制衡”的温和派的争论。为此,越南新领导层实施了《中国工程》来研判中国崛起对越南的影响以统一内部思想。该工程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未来东亚极可能是中美G2格局,中国为确保复兴大局将力避对越使用武力,因而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使中美相互制约,同时在中国崛起前争取南海争端实现阶段性突破是越南的最佳选择。2014年的中越关系波折即是在上述背景下由越南造成的,但斗争的结果是越南重回“双向制衡”路线。

【作者简介】赵卫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候选人,云南省红河州越南研究中心副教授。

引用这篇文章:赵卫华:《<中国工程>与越南的“双向制衡”战略》,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209-228页。

   

中国领土争端中的合作与冲突:由《强边安邦》一书说开去

作者:孔令杰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众多领土争端,这些争端涉及陆地边界、本土和离岸岛礁。弗拉维尔博士所著的《强边安邦》一书,首次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等角度,构建了关于国家在领土争端中决策动因的理论,考察了新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政策,剖析了促使中国在绝大多数争端上采取合作策略、在少数争端中采取对抗策略的动因,并预测了中印边界、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等未决领土争端的走向。该书对领土争端中的冲突与合作研究,以及中国处理未决的领土争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孔令杰,法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引用这篇文章:孔令杰:《中国领土争端中的合作与冲突:由<强边安邦>一书说开去》,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231-247页。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安全与周边外交》评介

作者:奚溢

【内容提要】《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安全与周边外交》以中国快速崛起背景下的周边安全挑战与周边外交战略为研究内容,该书是“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的第一部。在比较分析2000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政策研究的学理性、形势研判的前瞻性、战略分析的整体性、调研材料的实践性。

【作者简介】奚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引用这篇文章:奚溢:《<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安全与周边外交>评介》,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第248-255页。


Link to the English Version: http://www.iis.fudan.edu.cn/en/86/5d/c16672a165469/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