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名誉院长沙祖康出席2015“一个亚洲”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发布时间:2015-08-28浏览次数:317


81日,原联合国副秘书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名誉院长沙祖康出席了由日本One Asia Foundation 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2015“一个亚洲”大会,并发表了题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以理解促融合”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主旨演讲全文:


尊敬的佐藤洋治理事长,各位来宾,先生们,女士们:

上午好!

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出席“亚洲的理解与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一个亚洲大会”2015年会。

我愿就今天会议的主题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对亚洲现状的理解

今天的亚洲,拥有全世界67%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今天的亚洲,是众多文明、民族的汇聚交融之地;今天的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正在日益加深,区域融合与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一个亚洲大会”2015年会以“亚洲的理解与融合”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亚洲的理解与融合面临着困难和挑战。由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情结和现实矛盾,亚洲相关国家之间尚未建立起足够的政治互信。在一些亚洲国家之间存在着领土领海争端,如果争端方国家处置不当,有可能引发冲突。旧时代留下来的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在亚洲仍有一定市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也在影响着亚洲国家间的信任与合作。此外,亚洲宗教和民族的复杂分布、多元文化本是亚洲国家的宝贵财富,但因交流和对话不足,往往导致亚洲国家之间的误解。

21世纪以来,个别亚洲域外行为体对亚洲事务的不当干涉,给亚洲各国的理解带来了复杂影响。个别域外行为体重视并介入亚洲事务是可以理解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正常的,有些还是值得欢迎的。这说明亚洲在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重要性在上升,增进了亚洲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但它们在亚洲推行的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亚洲安全政治战略、发表的“亚洲世纪”白皮书等等,事实上给亚洲国家的理解与融合增加了复杂因素,使得亚洲之间的相互理解变得困难。

亚洲国家间的理解与融合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亚洲国家自己的努力,取决于亚洲国家相互间的理解和认知。中国先秦的思想家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寓意“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中国老百姓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在中国古代的唐朝,有着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的美好对外交往故事,成为亚洲国家交往史上的佳话。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社会化的今天,亚洲国家更加谁也离不开谁,亚洲各国正在为增进相互的理解与融合做出不懈的努力。“一个亚洲”财团多年来开展的工作就是明证。但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殖民列强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亚洲国家之间的利益上的不一致,使得亚洲国家理解和认同发生错位。据调查,有的亚洲国家民众居然不承认自己是亚洲人,拿着自己亚洲国家的护照却不承认自己是这个亚洲国家的公民,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显然是这个国家学校的地理教师的严重失职。皮尤2015年6月的调查数据显示,亚洲国家之间彼此好感上也不容乐观。诚然,这一调查结果与2015年这一特殊的年份有关,因为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年,个别域外国家以空前的强度介入亚太事务。但皮尤的这一调查结果多少体现了亚洲国家间理解、信任和认同的不足。

理解缺失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中日韩三国间尤为明显。“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但由于个别国家的个别政治家与媒体执意歪曲历史真相,误导了本国民众,煽动少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日韩三国间的误解。“沉默的大多数”一旦被挟制,势将掣肘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难相像,这种扭曲了的认知一旦成为民众的主流看法,双边关系的改善将步履艰难。这正是为什么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国家格外关注安倍首相“15”讲话的根本原因。中国作为最大的亚洲国家,正在迅速和平崛起。一些亚洲国家担心,中国强大后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担心与以下两个问题密切相关:一是中国将来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国力和影响力;二是亚洲各国应如何客观公正地理解中国。这也是亚洲理解与融合不能回避的课题。无论是民众,还是领导人的错误理解和认知,都会最终间接或直接影响和刺激国家行为,对亚洲国家的和平发展及人民福祉造成影响。了解汇聚良性互动,理解促进地区融合。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即是亚洲国家、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二、关于为什么亚洲人之间理解不足

首先,亚洲人之间相互不甚理解是因为彼此还不甚了解。近代以来,亚洲地区有遭受不同程度的被殖民历史,一些问题是这段历史遗留下来的。亚洲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但在历史认知方面,至今亚洲民众对一些历史问题仍难以达成共识。对于今天的亚洲,亚洲民众的认识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对于中国的认识有些亚洲国家的国民还停留在40多年前的中国“文革”时期,甚至是100多年前的中国晚清时期。同样,今天的中国民众也需要更好的了解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

其次,中国的快速崛起带来的中国自我认知和亚洲国家对中国认知的错位。中国政府一直宣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由当事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领土和领海争端,反对域外大国介入和“选边站”。但是,中国的宣示并未完全消除有关国家的疑虑。这就使得中国的自我认知和亚洲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出现了某些错位。但我相信,通过加强沟通和交流的同时,时间将会说明一切。这不由使我想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过“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

再次,亚洲某些国家利用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差异来干涉他国,也是导致国家间不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多样性是亚洲的基本事实,也是亚洲国家基于自身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自主选择。由于任何国家的民主体制都是在本土上成长和发展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性,可相互借鉴经验,不必照抄照搬。我们还应看到,强制移植民主所带来的只能是政党林立、政局动荡、社会分裂和经济倒退。一些西亚北非国家的今天就是教训。在政治制度上,亚洲有大量实行西方式多党民主制的国家,也有像日本这样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制的国家,还有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价值观而言,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和平等这些普遍的价值观是亚洲国家共享的,并不是某些国家独有的。中国一贯尊重各国人民对自己政治制度的自主选择,从来没有对它们的选择说三道四,中国不当“教师爷”。中国坚决反对借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差异来干涉他国内政。少数亚洲国家推动建立所谓“价值观联盟”,倡导所谓“自由与繁荣之弧”,这无助于促进亚洲国家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三、关于如何增进亚洲国家的相互理解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亚洲历史观,促进亚洲国家之间形成共同的历史认识。近代以来,相当多的亚洲国家经历了战争的苦难。二战中日本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韩国在近代遭受日本殖民统治。对不少亚洲国家国民而言,70年前的那场战争仍是不能忘却的记忆。对待历史的惟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诚实。中国人常说,“谎言止于智者”,任何人都不应低估亚洲民众的智商。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赢得亚洲人民的谅解。这就要求战争加害国的政府对该国在历史上所犯侵略罪行做出深刻反省和真诚道歉、恪守迄今就历史问题作出的有关表态和承诺,以实际行动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取信于国际社会,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在战争加害国的政府深刻反省和真诚道歉之后,战争的受害国和受害者也要以宽广的胸怀“翻过这历史的一页”,着眼未来,共同努力共创和平繁荣的亚洲。

第二,要加强人文外交。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人类的相处、相互认知的单元已开始突破国与国关系的框架。从“国”的单元开始进入到族群甚至个体。在“人”这个要素日益成为主体要素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亚洲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将为凝聚亚洲共识,为亚洲融合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要增加亚洲青年人的交往,拉近亚洲青年一代彼此心灵的距离。亚洲的未来寄托在亚洲青年的身上。当前,亚洲国家之间的青年交流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留学生为例,2014年亚洲其他国家来中国的留学生达到22.5万人。2014年,中国向日本派出留学生达9.44万人,日本向中国派出留学生达1.51万人。2014年,中国向韩国派出留学生达6.5万人,韩国派往中国的留学生达6.29万人。这些留学生在所在国通过学习生活,直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传播了自己国家的文化。通过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学习,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然,青年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一要扩大规模,让更多的青年人有机会去别的亚洲国家走一走,看一看。二要创设创建更多的交流机制。政府与非政府的各种交流机制都应受到鼓励。

第四,要强化亚洲国家之间教育领域的交流。亚洲的理解与融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育。当前亚洲的经济发展为亚洲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教育交流不限于学校和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广泛的教育交流,有助于塑造亚洲广大民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一个亚洲”财团资助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设“亚洲共同体”课程,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创举。

第五,亚洲国家之间要换位思考和揽镜自鉴。站在对方的立场看自己,能够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抱怨。对大国而言,换位思考意味着大国要从亚洲中小邻国的角度看待自己,对亚洲中小国家的合理诉求予以充分的理解。对小国而言,也要从大国的角度看待自己,体谅大国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美丽”。“揽镜自鉴”是一种“通过他者认识自我”的自省意识。亚洲邻国对自己国家的认知,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自己国家认识自我的“镜子”。亚洲国家之间在换位思考和揽镜自鉴时,要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国家不分大小主权平等”的原则。大国不应任意欺负小国,小国也不应肆意挑衅大国。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四、要以理解促进融合

只有相互理解,才能融合。相互理解不足,则融合的基础不牢。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持续的交流和沟通是理解的前提,也是加深理解的保障。

以理解促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文交流,增强亚洲人之间的亚洲意识;以理解促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建设,增强亚洲的合作意识;以理解促融合,需要亚洲国家不回避历史问题,共同面对未来挑战,增强亚洲的团结意识;以理解促融合,需要亚洲国家互相尊重各自的政治制度、社会价值、发展道路。理解不等于在所有问题上都要一致,可以求同存异、相互包容。

以理解促融合,最终目标就是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作为亚洲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世界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未来的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开放包容的,也是未来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植根于亚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这一共同利益。亚洲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重大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各国头等大事。亚洲被公认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不稳,亚洲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建设命运共同体将能更好地整合亚洲的资源和比较优势。诚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亚洲各国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是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多为亚洲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协调亚洲国家之间的政策,加强亚洲国家之家的贸易往来,便利亚洲国家之间资金融通,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民心沟通,最终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扎实走出建设之路。

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努力。建设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开放包容的市场机制,文化互鉴的文明共识,和衷共济的情感纽带是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方向。

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亚洲人民共同憧憬的美好未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增进亚洲各国之间的理解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过程,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是永恒的主题。

我们感谢“一个亚洲”财团做出的努力,也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为建设一个和平、繁荣、和谐的亚洲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