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研究院举行第十七期“国研沙龙”活动:复旦青年教师眼中的宗教外交与世博外交

发布时间:2015-09-10浏览次数:732


201598日中午,国际问题研究院第十七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以下简称“国研沙龙”)活动在美国研究中心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为“复旦青年教师眼中的宗教外交与世博外交”,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涂怡超副教授和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沈安怡老师主讲。涂怡超主讲的题目是“宗教外交专业化:历史、理论与实践”;沈安怡主讲的题目是“世博外交:中国形象在世博平台上的传播”。本期沙龙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徐以骅教授点评,活动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祁怀高副教授主持。国际问题研究院宋国友教授、蔡翠红副教授、徐海燕副教授、刘树才博士、奚伶博士、张群博士,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秦倩博士等参加了此次沙龙。

涂怡超结合自己在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的访研经历(2014-2015学年),介绍了“宗教外交专业化:历史、理论与实践”。她认为,冷战结束以来,基于解决新形势下新型全球性问题的迫切需要,宗教在多个国家对外战略、外交政策和具体外交实践中总体地位呈上升趋势,当代国家的外交理念、制度、过程和形态不断援引和汇通宗教信仰、机制、组织和实践。当代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日益从外交与宗教的隔离走向汇通,宗教日渐成为专业外交的一个重要领域。基于各国政治、宗教等方面的传统和现实情况、各国当今总体外交战略,各种类型的国家在汇通宗教与外交过程中机制、政策和效应出现较大差别。当代各国宗教外交专业化的水平和实施成效主要受政教关系范型、国家强弱和宗教强弱三重维度的内在影响和制约。国家的政教关系范型是宗教外交专业化的制度基础,当今国家政教关系四大类型对宗教外交专业化各有不同影响。当今宗教外交专业化的重要资源变量是国家强弱与宗教强弱之间的搭配效应。宗教外交专业化体现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宗教复兴勃兴的格局下,非国家行为体从各层面挤压主权国家治理空间形成的动态平衡。宗教因素促使外交目标、渠道和影响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当前主权国家的新挑战与新契机,使外交行为进一步复杂化和扩大化。对此主权国家应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兼顾全球、国家和地方各层面进行考量、如何将时间推移形成的格局转换纳入长期战略和政策考虑,这已成为主权国家急需突破的命题,学界需对宗教与专业外交汇通的成效和局限继续深入研究。

上图:涂怡超主讲“宗教外交专业化:历史、理论与实践”

沈安怡自20154月至6月在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担任工作人员,参与了中国企业联合馆和世博园区多方面的工作。她结合其在世博的工作经历介绍了米兰世博会的设计理念和运行情况。她认为,中国是米兰世博会总体参展规模最大的参展国,中国馆、中国企业联合馆、万科馆通过建筑设计、展览展示、经贸文化活动等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多面向的中国形象。以中国企业联合馆为案例,探讨了如何在世博平台上发挥世博外交功能,促进政府层面交流,搭建经贸合作平台,多角度展示中国文化,促进民众对中国的理解,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机会。在此基础上,沈安怡讨论了世博会在功能和定位上发生的变化,从聚焦产品的展览发展为聚焦观念和体验的展览。这对于参展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为关注参观者的现场体验,通过展示设计来引导参观者关注世博主题、关切全球共同问题。中国各展馆可从改进展陈理念、响应世博功能定位变化、准确把握展馆服务对象的需求定位等方面加以改进,更好地利用世博平台传播中国形象。

上图:沈安怡主讲“世博外交:中国形象在世博平台上的传播”

涂怡超和沈安怡的报告结束后,徐以骅教授进行了点评,两位主讲人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并进行了互动。

“国研沙龙”是国际问题研究院青年教师和全球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进行经常性学术交流的机制。开展这一“国研沙龙”活动的目标在于:活跃和加强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孵化国际问题研究新兴学术视角和观点,搭建国际问题研究论文发表平台。

“国研沙龙”的主讲人向全球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开放,欢迎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提供讨论主题和做主讲人。如您想提供讨论主题和做主讲人,请电邮联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服务中心,电邮地址为:<iis_academic@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