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解放日报》:潘锐:深度 | 暗示将放缓加息步伐,美联储主席释放的“综合信号”有何考量?

发布时间:2022-12-01浏览次数:23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2022年12月1日

在外界一片对加息放缓的猜测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11月30日证实,美联储将继续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但可能从12月开始缩小加息幅度。市场预计,美联储可能在12月宣布加息50个基点,以降低过度紧缩的风险。对此,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释放出“综合信号”,可能是希望“鱼与熊掌兼得”,既要压低通胀,也要兼顾经济增长,但美国经济前景仍面临重重挑战,“软着陆”道路可能依旧狭窄。

12月起或放缓加息

鲍威尔11月30日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最快从12月开始,美联储加息步伐将有所放缓。

自今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六次上调利率水平,累计加息375个基点,其中最近四次均大幅加息75个基点。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上调至3.75%至4%之间。

12月13日至14日,美联储将举行今年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市场普遍预计,届时美联储将下调加息幅度至50个基点。

不过,鲍威尔也警告称,美联储距离恢复物价稳定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表示,美联储将“坚持到底”,继续保持限制性货币政策立场,直到降低通胀出现实质性进展。

虽然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10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创今年1月以来最小值,10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也自6月以来持续收窄。但鲍威尔指出,短期数据可能具有欺骗性。

他还试图避免任何关于降息的讨论,称加息和减持债券等政策举措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发挥作用。

在鲍威尔最新表态的刺激下,11月30日美股显著上涨。截至当天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前一交易日上涨737.24点,涨幅为2.18%;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122.48点,涨幅3.0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484.22点,涨幅4.41%。

鲍威尔的讲话也致使美元应声跳水。美元在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了0.78%,11月整体下跌了5.02%,遭遇12年来的最差单月表现。

有何考量?

有人认为,鲍威尔的最新表态似乎释放出了略显矛盾的信号:既要继续维持紧缩的货币政策,又要放缓紧缩步伐。

但在专家看来,美联储释放出的“综合信号”背后有其考量,并不矛盾。

一方面,美国通胀虽有所放缓,但依然高企不下,加息仍是美联储降低通胀率的主要手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表示,美国通胀数据依旧高企,离美联储将通胀降至2%的目标仍很遥远,“鲍威尔很清楚,美国的通胀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中期甚至结构性的”。

另一方面,美联储也给了市场一个预期:虽然通胀依旧是个问题,但美联储今后将兼顾恢复经济增长。

“某种意义上,鲍威尔可能是希望鱼与熊掌兼得,在促进经济的同时,也要压低通胀。”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潘锐说。

潘锐认为,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有两方面考量:其一,相比今年6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9.1%的高点,近期美国通胀率略有所缓和,因此能够降低加息速度。其二,美联储已连续4次加息75个基点,如果继续激进加息,联邦基金利率越高,转嫁给企业、个人的负担就越重,对美国经济增长将成为“不可承担之重负”。

陈凤英也表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6%,终止了2022年上半年的经济收缩。但报告显示出,随着俄乌冲突扰乱欧洲能源供应,美国借此机会出口更多石油和天然气,对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好转贡献最大的实际上是净出口,而不是内需拉动。

这意味着,如果美联储继续一味地加息,很可能“矫枉过正”,扰乱美国经济。“虽然美国经济仍无法在短期内回归常态,但美联储加息步伐的放缓,起码能让市场松一口气。”陈凤英说。

能否实现“软着陆”?

在讲话中,鲍威尔坚称,美国经济仍有可能实现“软着陆”,通胀将有所缓解,失业率将升高但不会大幅上升。

不过,在鲍威尔讲话的同一天,美联储委员会发布的“褐皮书”则发出了不容乐观的信号。

这份全美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利率上升和通胀高企继续对经济活动造成压力,美国经济活动基本持平或略有上升。其中,纽约、堪萨斯城等辖区经济出现小幅下降,仅5个辖区经济出现轻微或温和增长。展望未来,各辖区认为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也有所加剧。

美国接下来的经济形势如何?

对此,陈凤英认为,相比陷入危机的欧洲和新兴国家市场,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她表示,俄乌冲突后,作为能源和武器的净出口国,美国正从战争经济中获益。仅今年二三季度,美国上市油气公司净利润就超过了2000亿美元。军工背后的高端制造业也能够带动就业,拉动美国经济。其次,美国此前借与中国竞争的名义,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法案,包括促进新能源制造的《通胀削减法案》、鼓励半导体制造的《芯片和科学法案》等,也可能对美国投资起到拉动作用。

潘锐则指出,今年第一、第二季度美国GDP连续出现负增长,当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经济已进入“技术性衰退”。但美国第三季度GDP有所好转。第四季度则接连迎来11月感恩节和12月圣诞节假期这两大消费旺季,美国第四季度经济仍可能正增长。

不过,虽然美联储期望美国经济能够维持增长势头,实现“软着陆”,但目前美国通胀率依然高企,百姓消费有所顾忌,企业贷款支付利率过高也限制了投资,因此美国经济仍存在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潘锐认为,目前来看,两种可能性并存,可能要到明年1月第四季度数据出炉后,才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

潘锐指出,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更大危机是无法找到经济内在的推动力。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网络化是美国经济增长巨大推动力;进入21世纪,则是靠“两房”、次贷;2008年以后则是靠金融和高科技发展。但最近,坐落在加州的美国科技巨头大量裁员,说明美国高科技领域正面临增长瓶颈。

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此前,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引发国际市场动荡,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债务风险骤增。美元升值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高企,通胀率居高不下,也带来广泛的粮食安全问题甚至社会动荡。

眼下,美联储暗示不再激进加息,将对全球经济走势造成怎样的影响?

潘锐指出,美联储的外溢效应凭借的是“美元霸权”,美联储已相当于事实上的“全球中央银行”,因此每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都将影响全球。不过,如果按照鲍威尔的说法,美联储加息幅度放缓,美元回流的速度也会相应放缓,对全球的影响也会相对减弱,其他各国进行调整、资产配置的宽裕度也会更大一些。

陈凤英也表示,美国因素明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或将减弱。

她认为,美联储大幅升息的过程已基本结束,未来可能只会有几次小幅加息,尾部影响不会太大。此外,美元强势崛起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的负面“溢出效应”也基本结束。近日,美元指数快速下跌,预计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但未来趋势上美元将大概率走弱,其他货币也将开始恢复常态。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陈凤英认为,在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高通胀和利率上升等多重危机叠加下,全球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已经凸显,已不是美国一家能够左右。明年,全球将进入“后危机时期”,欧洲的能源危机仍需要时间解决,全球贫富差距、粮食危机等也依然存在,需要落实全球合作加以解决。

不过,陈凤英指出,虽然明年经济增长预期可能下调,但由于全球合作意愿的上升以及中国经济必将出现反弹等因素,明年全球经济发展的环境预计将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