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功举办“首届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

发布时间:2023-03-02浏览次数:392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外交政策项目于2023年2月25日-26日,成功举办“首届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Fudan-Harvard China-U.S. Young Leaders Dialogue)最终大会,为近一年的对话交流活动画上完美句号。过去一年的对话分为两期(夏季学期和冬季学期),共计32名复旦学生与28名哈佛学生全程参加。双方分为5个议题小组:“网络与太空治理”(汪晓风副研究员指导)、“生物科技”(陶韡烁助理研究员指导)、“人工智能”(蔡翠红研究员指导)、“数字经济”(姚旭青年副研究员指导)和“全球数字金融”(刘典副研究员指导),先后开展了24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线上交流。除小组在线讨论外,对话活动还专门设置“一对一”对话机制,平均每位学生参与“一对一”交流超过10次,有效提升了中美青年学生的交流效果。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徐学渊女士、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何乐进等重量级中美嘉宾应邀发表主旨演讲,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中美多所高校的200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观看。

(参与首届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的嘉宾及学生代表合影留念)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吴心伯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本次对话所关注的网络空间、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议题是中美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的重要领域,两国在其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当前中美关系正面临严峻挑战,两国间相互认知呈现消极态势。只有消除误解,才能共同努力,提升中美关系这一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作为一位从事美国及中美关系研究长达三十年的中国学者,他坦言自己的求学经历受益于在美国的学习、研究和生活经历,他也长期致力于在中美两国和两国社会之间创设交流的桥梁,增进双方友好互信。中美青年在当前两国关系的艰难时刻更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推进交流对话做出更多努力,以人文交流增进理解、管控分歧。吴教授还向参与本次对话活动的中美学生表达了鼓励和期许,对未来双方学生的线下会面提出展望。他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培育长期持续的双边对话和交流机制。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发言)

徐学渊代办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本次对话议程聚焦人工智能、互联网安全、太空政策、生物科技等攸关人类未来的前沿技术问题。发展中美关系也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美青年是两国的未来所在,也一直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先锋力量,两国关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希望青年学子们树立全球视野,胸怀天下,面向未来,加深了解,成为伙伴。

徐学渊代办在讲话中提出四个“心”,与中美青年学生共勉。一要有包容心,接纳欣赏彼此的不同。差异是多样性来源,世界正是因为有差异而丰富多彩。对于中美彼此的差异,双方应理性对待,不强求一律。比如,美国有美国的民主,中国有中国式全过程人民民主。双方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二要有好奇心,努力去了解、发现对方。青年朋友求知欲强,思路开阔,不受成见窠臼束缚,愿意了解外面的世界。中美双方应该加强教育交流合作,特别是鼓励美国学生赴华探索古老而年轻的中国。三要有同理心,努力去理解同情对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美也不例外。中国的人权观是基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讲究世界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中国从不欺负别国,更没有将战争强加给任何国家。四要有进取心,主动承担起青年对未来的责任。当有人声称应以竞争定义中美关系时,我们要指出中美关系的本质是合作共赢,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肩负重大共同责任。同时,我们要积极行动,以更大的勇气、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科技、人文交流之中,带动两国人民更多更广友好往来,加深相互了解、促进交流互鉴、培育民间友谊,厚植中美关系群众基础。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徐学渊女士向线上参加对话活动的中美两国师生挥手示意)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何乐进(James Heller)在发表主旨演讲前,首先对本次对话的顺利进行表示了感谢与祝贺,并追忆了自己从大学起就与中国结下的不解情缘。他表示,当前中美关系正在经历坎坷时期,虽然双方处于竞争关系,但只有我们负责任地管理竞争,加强沟通,才能管控分歧、避免冲突。在贸易、投资、教育与人文交流、气候合作等众多领域,中美双方都有广泛的合作与共同利益,因此他专门强调:“我们不寻求另一场冷战,美国也不想与中国发生冲突。我们将保持冷静、坚定和务实的态度。”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何乐进发表主旨演讲)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戴德年(Daniel Delk)在发言中表示,复旦这一伟大的学府几十年来一直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参会的每一个人都是未来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础。他鼓励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从事公共服务,切实了解中美双方人民真实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美关系,为自己的国家和世界做出有益贡献。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戴德年发言)

在互动环节,何乐进与戴德年听取了中美双方学生代表的提问与发言。他们以中美双方学生与学者的实地交流为例回应了美方同学对于中美两国民间交流对官方外交作用的疑问。对于中方学生提出的民间交流的稳定维系及官方支持问题,何乐进鼓励中美学生抓住与彼此对话交流的机会,并表示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希望未来可以更多地支持和资助学生交流。

(“首届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最终大会现场)

最终大会共设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互联网”和“太空政策”四大专题分论坛。2月25日的会议为复旦大学主场,设“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专题分论坛,由中方学生负责人陶易洁同学担任会议主持;2月26日的会议为哈佛大学主场,设“互联网”与“太空政策”专题分论坛,由美方学生负责人Ryan Xia同学担任会议主持。

2月25日第一场专题分论坛聚焦于人工智能。参加对话的四位嘉宾分别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蔡翠红教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孙成昊助理研究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哲学副教授John Basl先生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Jeff Ding助理教授,中方学生李天勤和美方学生Niyathi Chagantipati主持了本场分论坛。

四位嘉宾首先围绕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关系和双方潜在合作的领域展开讨论。此外,AI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政治举措和伦理道德之间存在张力。四位专家就“中美两国应当如何在其间寻求平衡”“双方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当首先考虑哪些因素”等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

(中美两国师生讨论“人工智能”议题)

2月25日第二场专题分论坛聚焦于生物科技。参加对话的四位嘉宾分别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乐明教授、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Derrick Tin教授和哈佛大学生物衍生工程研究所Pamela A. Silver教授,中方学生杨昊越和美方学生Michael Pecorara主持了本场分论坛。

四位嘉宾首先探讨了持续了数年的新冠疫情对生物科技领域的影响,指出生物领域问题的政治化日益严重,生命科学议题往往跨越了政治、社会等诸多维度。当被问及“认为中美未来在生物技术领域会更趋于合作还是竞争”时,嘉宾们都认为中美双方应当合理管控分歧,但适度的竞争有利于学术的发展。两位美国嘉宾都分享了自己教授中国学生的经验,充分肯定了中国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热情,表达了对中美在生物领域深化合作的期待;中方嘉宾表示赞同,提出中国亟需扩大科学研究方面的开放程度,拓展与国际学界和业界的交流。嘉宾们一致认为,当前生物科技领域迫切需要提高透明性、开放性,扩大生物议题的社会参与面,把各类主体纳入重要议题的讨论。这意味着科学界与公众需探索建立面向新技术的新型关系,也意味着世界各地的年轻科学家和青年学生需要更加密切地交流和合作。在这一点上,嘉宾们寄语中美青年,希望他们以开放、友谊和团结加入全球对话,这是化解全人类在生物科技领域所面临的难题的钥匙。

(中美师生专题分论坛合影留念)

2月26日第一场专题分论坛聚焦于网络空间。参加对话的两位嘉宾分别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汪晓风及复旦发展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姚旭,中方学生魏澜和美方学生Kevin Chen主持了本场分论坛。

讨论期间,两位嘉宾就中美网络合作的分歧与其管控、数据安全的界限把控与挑战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两位嘉宾都认为,中美网络方面的合作致力于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妥善管控分歧的基础上开展。两国对网络空间属性的不同界定导致了两国在网络空间治理上的分歧,进而反映在对涉及两国重大利益事件的处理中。对于分歧的解决,交流对话缩小认知差异永远是最核心的一步,在恢复先前的合作项目基础上加以创新也会加速弥合分歧的进程。

(中美两国师生在线讨论“网络空间”议题)

2月26日第二场专题分论坛聚焦于太空政策。参加对话的四位嘉宾分别为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张茗研究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江天骄副研究员、美国商务部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商用远程遥感咨询委员会Brian Weeden先生和波士顿大学法学院Alissa Haddaji教授,中方学生余嘉荣和美方学生Pranay Varada主持了本场分论坛。

(中美两国师生在线讨论“太空政策”议题)

四位嘉宾首先围绕当前中美在太空领域的总体关系进行了讨论,部分嘉宾从外空国际法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外空稳定的可能性及仍需要做出的努力,另有部分嘉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讨论了两国在太空领域内互动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破局之路。在此基础上,四位嘉宾进一步探讨了中美在太空科研、地外行星探测、太空残骸治理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嘉宾们提到,在《沃尔夫修正案》等法规限制中美双边合作开展的情况下,双方航天机构可尝试在多边机制下建立协作。随后的问答环节中,有美方学生询问商业化航天和私营企业参与会对外空治理产生的影响。嘉宾们认为,一方面需要认可私营部门对人类探索太空事业的正面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大量私营部门参与后可能造成的轨道拥挤等问题。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各个关键领域和议题上的矛盾日益凸显,而中美能否管控分歧、相向而行,关乎全世界人民的利益。这迫切需要两国开展更广层面、更多层级、更深层次的对话,在沟通中增进理解。其中,中美青年交流对促进中美互信互鉴、增进两国民心相通乃至培养全球未来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积极鼓励中美两国优秀青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和讨论中美在热点议题上的主要分歧与合作空间。本届对话为期一年,中美两国共60名青年学生参与了线上分组讨论和“一对一”交流,双方对话的议题涵盖了“人工智能”、“互联网与数据安全”、“太空政策”“生物科技”等多个领域。“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为中美两国青年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互信,有效促进彼此为中美正在或即将面对的共同挑战积极寻找合作路径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