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第四辑(2016年第二辑)

发布时间:2021-01-27浏览次数:2700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编:《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0月版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封面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版权页

目录 

卷首语 祁怀高 第1-6

 

周边外交综述

从融入到共同体建设:中国亚太战略回顾与展望 吴莼思 第9-23

历史上陆海复合型强国的战略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秦立志 第24-51

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实现路径分析 周士新 第52-80

  

一带一路”研究 

一带一路”与东盟发展战略对接:从“边界上”合作走向“边界后”合作 赵江林 第83-100

中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挑战与可能路径 林勇新 第101-113

中国“一带一路”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对接分析 何永朋 第114-130

  

东北亚次区域研究

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与中国的应对 徐 博 第133-145

  

东南亚次区域研究

日本对东南亚外交中的非政府组织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包霞琴 黄 贝 第149-164

印尼海洋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海洋经济合作政策思考 吴崇伯 第165-180

东盟经济共同体及其外国直接投资效应    李皖南   第181-201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新合作、新共同体与新挑战   []曾安安  皮缇·斯里桑兰   第202-212

  

南海问题研究

菲律宾南海诉讼案的背景、实质分析:从中美日海权博弈的视角出发 高 兰  第215-234

南海问题持续发酵的线索与特征:以2015年国际舆论的角度 鞠海龙 第235-253

  

会议综述 

南海共同开发:欧洲经验与澜湄启示”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陈妙玲 第257-263

东盟共同体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国际研讨会综述 张 群 第264-277

中菲关系发展的前景与挑战”研讨会综述 刘青尧  李红梅 第278-287

中国西北周边局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挑战与进展”研讨会综述 马斌 第288-298

  

附录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第301-302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简介 第303-304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征稿启事 第305-308


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部分研究性论文摘要

  

从融入到共同体建设:中国亚太战略回顾与展望

作者:吴莼思

【内容提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亚太外交经历了一个重新融入地区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东亚国家不仅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逐渐对以和平发展合作塑造地区安全环境达成了共识。然而,自2010年美国大力推行再平衡战略以来,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与东亚主要力量的关系不约而同地受到磨损,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陷入停滞。在此情况下,中国不得不超越以往的地区融入战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地区共同体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重新以发展合作来界定地区议程,强化本地区的利益融合和共享机制,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推动亚太地区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亚洲特点的新型观念意识,比如多元共生意识、亚洲主体意识、同享共担意识等。

作者简介】吴莼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博士。

引用这篇文章:吴莼思:《从融入到共同体建设:中国亚太战略回顾与展望》,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9-23页。

  

历史上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战略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秦立志

【内容提】历史上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大战略取向转型有四种表现形式,即战略重心、攻防政策、制衡倾向、联盟战略,其中,战略重心的转型居于主导地位。影响陆海复合型国家战略转型的要素有6个:战略地理结构、攻防平衡、地缘威胁、资源汲取、战略学说、战略决策。笔者依托上述6个因素,分析了德国(18901918年)与苏联(19621982年)的战略转型成因和历史经验教训。笔者分析了中国战略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限制:地缘威胁的双重易受伤害性导致海陆资源分配分散化问题;先天地理条件的限制;联盟的可获性和有效性较低;避免过度扩张倾向;保持战略决策的连贯性。中国的战略转型最容易克服的可能是技术革新,最难克服的是战略决策和威胁判断中国要保持经济建设与国防投入、内政与外交、海权与陆权、大战略手段和目的等之间的平衡协作,注重防御性和威慑性的战略取向,加强危机管控,兼顾海权的国际公共安全产品属性。

作者简介】秦立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引用这篇文章:秦立志:《历史上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战略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24-51页。

  

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实现路径分析

作者:周士新

【内容提】自2004年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亚太自贸区”,FTAAP)的倡议以来,对亚太自贸区的研究与规划逐渐进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议事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专门通过了一些政策文件。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北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对建设亚太自贸区提出了具体的路线图,为今后有关亚太自贸区的研究和落实进程提供了行动计划框架。从目前来看,亚太自贸区建设主要有四种政策途径:促进亚太经合组织机制,单独依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整合RCEPTPP,实现茂物目标。但上述四种政策途径都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甚至会出现FTAAPTPPRCEP共同存在的可能。从趋势上看,FTAAP建设正融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议程讨论和议题落实的过程中,并随之不断推进而进入更具体的政策实践中。

作者简介】周士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国外交室主任。

引用这篇文章:周士新:《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实现路径分析》,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52-80页。

  

“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战略对接:从“边界上”合作走向“边界后”合作

作者:赵江林

【内容提“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战略对接是过去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双边经贸关系深化的方向,是双边经贸关系从“边界上”合作迈向“边界后”合作的质的飞跃,必将为双方未来的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未来,中国—东盟需要在产能合作、互联互通和金融合作领域加大对接力度,从而共建中国—东盟共同的经济增长体系。

作者简介】赵江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引用这篇文章:赵江林:《“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战略对接:从“边界上”合作走向“边界后”合作》,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83-100页。

  

中菲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挑战与可能路径

作者:林勇新

【内容提】阿基诺三世执政时期,中菲南海争议、“南海仲裁案”导致的两国政治互信不足和菲方出现战略误判致使菲律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认知不足,猜疑有余,中菲在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的合作明显滞后。近期,菲律宾新政府关于在南海争议上可以同中国协商谈判的表态为中菲关系的改善及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了契机。中菲建交以来达成的诸多共识、中菲贸易的逆势提升,以及两国进出口贸易的优势互补、中菲人文交流的逐渐恢复和地方友城交往,为中菲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政治、经济和人文基础。但同时,中菲合作也面临政治互信不足、美日掣肘、菲律宾国内政治文化和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不利影响。中菲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策沟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建设、海洋事务、风险评估等领域的合作符合两国的发展战略需求,符合中菲关系的长远发展。

作者简介】林勇新,中国南海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助理研究员。

引用这篇文章:林勇新:《中菲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挑战与可能路径》,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101-113页。

  

中国“一带一路”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对接分析

作者:何永朋

【内容提】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地区大国,其提出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在内涵、目标上存在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点。“一带一路”与“全球海洋支点”之间存在对接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双方之间的对接可以从互联互通、渔业合作及安全合作三条路径中寻找可能的突破。但是关于对接的风险评估也是中国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在与印尼对接的问题上,需要注意中国自身的主体地位和政治账与经济账之间的平衡,注意印尼国内治理不健全和大国平衡带来的可能风险。中国与印尼的对接固然存在诸多挑战,但是对接的成功不仅能够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和中国地区环境的改善,更会带来战略意义上的突破。

作者简介何永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

引用这篇文章:何永朋:《中国“一带一路”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对接分析》,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114-130页。

  

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与中国的应对

作者:徐博

【内容提】俄罗斯作为“六方会谈”的成员之一,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与变化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在朝鲜第四、第五次核试验之后,俄罗斯一方面坚决反对朝鲜的核计划,另一方面则不希望因此破坏俄朝关系良好发展的局面,朝鲜日趋孤立的国际处境则为俄罗斯发展俄朝关系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动力。同时,“萨德”系统的部署成为影响俄韩关系的新变量。俄罗斯判断朝鲜半岛不会出现“硬着陆”,希望降低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度。当前,俄罗斯对半岛的政策是平衡、对等和独立接触。俄罗斯一方面回应朝鲜的安全关切,另一方面扩大与韩国的经济合作。中国应鼓励俄罗斯与朝鲜加强经济合作,并就“萨德”系统和边防问题与俄罗斯展开沟通和协调。

作者简介】徐博,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与美国爱荷华大学博士后,法学博士。

引用这篇文章:徐博:《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与中国的应对》,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133-145页。

  

日本对东南亚外交中的非政府组织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包霞琴黄贝

【内容提】作为一个拥有成熟公民社会的发达国家,日本在海外有着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非政府组织(NGO)。其中,东南亚是日本NGO进入时间最早、活跃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NGO与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合作机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资金、智力等方面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NGO在东南亚地区的活动不仅对当地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的东南亚外交起到了推动作用。日本的这一案例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NGO外交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包霞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黄贝,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这篇文章:包霞琴、黄贝:《日本对东南亚外交中的非政府组织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149-164页。

  

印尼海洋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海洋经济合作政策思考

作者:吴崇伯

【内容提】印度尼西亚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近些年,印尼制定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推出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朝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但印尼要实现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强国的目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中印尼应以联合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船舶制造、内海航运及相关产业为重点,深化两国的海洋经济合作。

作者简介】吴崇伯,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这篇文章:吴崇伯:《印尼海洋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海洋经济合作政策思考》,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165-180页。


东盟经济共同体及其外国直接投资效应

作者:李皖南

【内容提】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建成“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及“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极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除了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之外,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判断东盟一体化进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试图考察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趋势,探讨东盟经济共同体是否实现了成为具有竞争力生产基地的目标,并指出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阻碍因素。

作者简介】李皖南,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

引用这篇文章:李皖南:《东盟经济共同体及其外国直接投资效应》,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181-201页。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新合作、新共同体与新挑战

作者:〔泰〕曾安安〔泰〕皮缇·斯里桑兰

【内容提2014年,中国对泰国提出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新合作框架的倡议表示了支持。20163月,该合作机制第一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三亚召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LMC,简称“澜湄合作”)包括中国和来自“陆上东盟”的5个国家: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本文将主要讨论中国大力支持该框架的原因。从泰国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湄公河流域国家在澜湄合作上正面临在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跨界河流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这一合作框架的有效运行仍需要各国的参与,尤其需要在合作国家间推动“信任构建”。

作者简介】曾安安(Patcharinruja Juntaronanont),泰国国立发展管理学院社会发展系讲师、博士。皮缇·斯里桑兰(Piti Srisangnam),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东盟研究中心学术主任。

引用这篇文章:〔泰〕曾安安、〔泰〕皮缇·斯里桑兰:《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新合作、新共同体与新挑战》,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202-212页。

  

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背景、实质分析:从中美日海权博弈的视角出发

作者:高兰

【内容提】基于现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以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为契机,美日中围绕南海海洋争端,凸显出法律框架之外的大国政治博弈。美国采取军事威慑战略,日本实行国际干预战略,中国则兼顾国际法与国际合作,优先采取外交谈判战略。采取上述不同战略的根本实质在于,中美日三国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认知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亚太海洋秩序的改变,以及传统海权大国美日与正在发展的新兴海洋强国中国之间的海权博弈。

作者简介】高兰,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法学博士。

引用这篇文章:高兰:《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背景、实质分析:从中美日海权博弈的视角出发》,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215-234页。

  

南海问题持续发酵的线索与特征:以2015年国际舆论的角度

作者:鞠海龙

【内容提2015年,南海问题的国际舆论围绕中国南海岛礁建设问题和“南海仲裁案”两条线索持续发酵,引发多个舆论爆点,呈现明显的“双线多爆点”结构。这种“双线多爆点”结构一方面适应了国际舆论热点持续有效时间的规律,展示了当前南海问题国际舆论传播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上维系了南海问题作为国际舆论热点的较高关注度。这一舆论趋势与美国再平衡亚洲战略对中国南海地缘政治能力的反对和压制有关,与美国以巧实力撬动中国周边国家和中国的稳定关系有关,也与美国以所谓国际法原则确立其亚太国际秩序主导权而刻意塑造中国与国际法秩序的对立形象有关。南海问题无疑会在2016年仍旧成为国际热点问题,而其相关的炒作热点也无疑仍旧围绕几个核心的问题展开。这种持续的热度和核心问题的固定化将为中国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法,发起全方位的舆论反击战留下机遇。

作者简介】鞠海龙,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引用这篇文章:鞠海龙:《南海问题持续发酵的线索与特征:以2015年国际舆论的角度》,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二辑(总第四辑),第235-253页。

  

Link to the English version: http://www.iis.fudan.edu.cn/en/b1/93/c16672a176531/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