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下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简称“复旦国研院”)第47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简称“国研沙龙”)在美国研究中心大楼104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为“国际问题研究的文理融合创新”,王桂华教授、祁怀高研究员、蔡翠红研究员、汪晓风副研究员主讲,国际问题研究院冯玉军副院长主持。国际问题研究院杨健研究员、韦宗友研究员、贺平研究员、涂怡超副研究员、温尧助理研究员、朱芹助理研究员等20余名校内师生参加。本期沙龙也是复旦国研院“第一个复旦”研讨会,参会师生通过探讨学科融合创新,凝聚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共识与合力,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第47期“国研沙龙”活动现场照)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桂华首先作了题为《海洋科学与海洋战略的融合研究》的发言。他围绕“海洋科学与权益”“海洋科技与经济”“目前亟需加强的地方”与“未来展望”四个维度,分析海洋科学与海洋战略的融合研究。他认为,海洋事关全球经济和国家战略,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海洋既是竞争的主战场,也是合作的主战场。我国应注重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海洋战略的研究一定要和海洋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才能做得更好。
(王桂华教授主讲《海洋科学与海洋战略的融合研究》)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祁怀高作了题为《海洋事务与政治地理学的融合研究》的发言。他表示,目前之所以要开展海洋事务与政治地理学的融合研究,一是因为突破海洋事务理论研究的瓶颈需要学科融合,二是解决海洋事务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要学科融合。开展海洋事务和政治地理学的融合研究,研究者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在教学科研中不断补学相关学科知识,向地理学和海洋科学等学科的学者交流学习,并与我国“涉海”政府部门密切交流。他提出了今后开展学科融合研究的相关设想,国际问题研究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等校内机构可探讨合作建设复旦的“中国海洋事务”跨学科团队,开展跨学科研究合作。
(祁怀高研究员主讲《海洋事务与政治地理学的融合研究》)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蔡翠红研究员作了题为《国际关系与网络政治的融合研究》的发言。她从“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力”“互联网对政治发展的影响”“网络背景下的政治治理”三大方面进行了讲解。她认为,人工智能应成为国际关系与网络政治融合研究的一个支点,人工智能对核武器具有赋能效应、对常规军事力量具有升级效应、对战略能力具有全面渗透效应,人工智能会引发冲突升级的行为风险效应和人类对人工智能不完全掌握的心理焦虑效应。最后她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是需要坚持一定的研究主线,形成自我研究重心;然后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包括学科的开放与融合(文理综合、社会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方法的开放与吸纳、观点的融合与创新。
(蔡翠红研究员主讲《国际关系与网络政治的融合研究》)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汪晓风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中美关系与信息科学的交叉研究》的发言。他认为当前开展中美关系与信息科学的交叉研究,是国际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国际关系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展和中美关系研究的现实需要。信息科学与国际关系交叉研究肇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目前成为热门研究领域。软实力的核心在于信息优势,即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与信息传播方法的优势,由此可见国际关系与信息科学的密切联系。
(汪晓风副研究员主讲《中美关系与信息科学的交叉研究》)
(杨健研究员发言)
(韦宗友研究员发言)
(温尧助理研究员发言)
参与本期沙龙的多位师生对建设“第一个复旦”、国际问题研究的文理融合创新前景、南海科研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评论和提问,主讲老师逐一做了回应和交流。
(第47期“国研沙龙”活动合影留念,左起:温尧、朱芹、祁怀高、王桂华、冯玉军、蔡翠红、汪晓风、杨健、韦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