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第二届“中东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2-29浏览次数:2631

 20211225日,由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及清华大学海外安全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二届“中东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顺利举行。此次线上会议为期一天,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政法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7家单位的8位青年学者提交的优秀论文入选本届“工作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宏松教授和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孙德刚研究员担任点评嘉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东研究中心张楚楚青年副研究员主持,孙德刚研究员和清华大学佘纲正助理教授分别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孙德刚研究员在代表本届研讨会主办方发表的欢迎致辞中指出,“中东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为相关领域的青年才俊们提供了一个跳出日常舒适区、提高自身研究水平的平台。他认为,青年学者们应该既回答“是什么”又思考“为什么”,从“讲故事”深入到“讲道理”。中国的中东研究在近年来迎来了新的发展,但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学术圈层中都仍有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青年学者们要具有使命感,把握机会、积极参与,为持续推动中国的中东研究的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中民教授和刘宏松教授也在发言中首先谈到了对中东研究总体建设以及培养和保持学术志趣的看法。刘中民教授从课题研究与非课题研究、规范研究与非规范研究、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本土意识与国际意识这四个方面指出了青年学者在成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刘宏松教授根据自身经历介绍了他对于国内外投稿和参会的观察,肯定了工作坊这种形式的研讨会对于学者学术发展的重要性。

此次参会的青年学者分为4组依次汇报其工作论文。在第一组中,清华大学佘纲正报告的论文是《安全分层与数字时代的中美非对称竞争——以中东无人机军售为例》。他提出的问题是: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数字时代中美在认知和行为上的“非对称竞争”?这种与美苏冷战的显著区别给两国及其他国家的行为选择带来了何种影响?他认为,“非对称竞争”这种“新型大国竞争”客观上使得原本难以切割的“高政治”安全问题也产生了分层现象,即中美在中东一方面在部分安全问题上较量激烈,但另一方面出于自身考量又在诸如美国传统盟友的军事装备上形成了心照不宣的安全互补。

 

上海大学王佳尼汇报的题目是《土耳其地缘外交中的希腊和欧盟关系》。她提出,地处亚欧之间的土耳其,一直想通过加入欧盟提升国际地位。但是,土耳其自身的地缘处境、宗教属性以及其与希腊的历史和现实关系,不仅阻碍了土耳其的入盟进程,而且影响了土耳其东地中海政策的实施。欧盟采取的策略意味着想要对土耳其拥有持续的谈判权,而土耳其与希腊之间实际上是对海上专属经济区及其背后资源的争夺。东地中海地区是土耳其能源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土耳其将进一步通过与欧盟和希腊的地缘外交扩大自身在东地中海的地缘政治利益。

在第二组的汇报中,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俞海杰带来了论文《正义与发展党执政下的泛突厥主义:思想溯源、政策体现及发展困境》。她提出,土耳其的泛突厥主义突出表现为土耳其与中亚突厥语国家联系和合作的加强。泛突厥主义在土耳其的发展服务于土耳其国内执政党维持权力和对外维持国家利益的需要。泛突厥主义自身的理论困境、土耳其自身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和资源能力限制,以及近年土耳其所面临外交困境,加之中亚国家大国平衡外交及与俄罗斯之间的特殊关系,都使土耳其与中亚突厥语国家的这种泛突厥主义联合,更多是停留在形式或经济文化层面,在政治统一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西北大学王晋报告的论文题目是《变化与局限——以色列新政府的外交战略分析》。他指出,以色列在20216月经历了政府变动,新政府提出要终结“内塔尼亚胡主义”,修补与美国的关系、积极应对伊朗核问题、改善国际形象、推进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改变巴以问题僵局。但是,受到美国中东政策变化、伊朗影响力增强、西方反犹主义抬头、美国犹太人多样化、巴以问题现实等现实因素制约,以色列新政府的外交战略调整和修正难以实现突破,以色列外交战略仍将奉行“没有内塔尼亚胡的内塔尼亚胡主义”。

在第三组首先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周亦奇汇报其论文《外部武装政权更迭后的国内冲突与前政权实力复苏-21世纪美国在大中东地区四次战争为例》。他指出,当外部武装政权更迭导致新的内乱出现,前政权的复苏程度取决于前政权组织遗产。其中前政权组织遗产是指前政权在过去执政时期对于自身势力的组织建设情况,主要包括组织动员模式与组织凝聚维持模式等两个方面。论文以21世纪美西方在中东地区发动的三场政权更迭(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为例,并对照结合埃塞俄比亚的案例,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此两项因素的组和在实践案例中的影响。

复旦大学张楚楚报告的论文是《当代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宗教话语构建:宗教复兴还是动员策略》。论文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宗教话语并非旨在回应虔诚基督教选民的宗教诉求,也并非宗教冲突加剧引起本土宗教神圣性反弹的结果。这项研究基于对欧洲各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近10来竞选宣言的话语分析,借助谷歌云深度学习平台,结合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探讨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宗教话语建构特征与动员逻辑。研究发现,各党的宗教话语体系结构呈现出鲜明的政治目的,而制造包括基督徒与世俗主义者在内的欧洲原住民同穆斯林移民之间的对立关系,是其自我区别于主流政党、彰显批判性与反叛性的“抗议式”选举动员策略。

最后一组中,上海政法学院张帅的论文题目是《“阿拉伯之春”以来中东国家治理的民生困境》。阿拉伯剧变十年来,中东民生境遇呈螺旋式恶化,就业、粮食、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民生问题构成中东国家治理的主要困境,改善民生成为中东人民最迫切的需要。中东民生赤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一是中东国家长期形成的重安全轻发展的理念导致经济发展下行,民生日渐凋敝;二是中东执政者始终将政权置于人民生存权之上,其所关注的重点多在于稳固政权而非捍卫人民生存权;三是中东政府从服务大众利益转向服务少数精英利益,致使民生建设被置于从属地位。

中央党校吴昊昙报告的论文是《国家压力、同行竞争与组织行为:解释联合国难民署难民遣返行为模式差异》。论文运用实地调研和比较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了难民署在阿富汗难民遣返、叙利亚难民遣返和委内瑞拉难民援助上的不同行为模式,发现国家压力和同行竞争两个因素较好地解释了这种差异。国家压力首先对难民署的遣返行为造成最直接的影响,若不存在国家压力,难民署不会参与难民的强制性遣返;但当存在国家压力时,难民署则有两种选择,抵制国家压力或向国家压力妥协。而难民署与国际移民组织之间的同行竞争则进一步形塑了难民署的行为。

在每一组青年学者介绍完毕后,刘中民教授、刘宏松教授与孙德刚研究员均围绕汇报内容展开了深入且细致的评论。点评专家们肯定了各位汇报人论文的重要意义、论文进展及主要优点,并对不足之处一一给予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着研究的概念界定、逻辑架构、行文规范、政策价值与学理创新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沟通和探讨。与会的青年学者们也都积极参与了每组汇报后的旁听和讨论。

日暮时分,第二届“中东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终于接近了尾声。受疫情防控工作影响,此次工作坊是在线上举办,但与会学者们本着“以文会友”、“追求卓越”的精神,仍然就各篇论文展开了非常热烈且深刻的讨论,同时碰撞出了许多新的学术火花。工作坊在傍晚圆满落幕,与会专家学者均高度认可了这次会议的价值,并意犹未尽地相约来年春季相聚在清华大学,参与第三届工作坊的研讨。

“中东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旨在加强我国中东研究相关领域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也为学术新秀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和提高的平台。活动每次挑选和邀请8位青年学者参会,通过论文撰写、会议宣读、专家点评、同行互评、作者回应等环节提高青年研究者的科研能力,鼓励青年学者践行工匠精神,紧跟学术前沿,拓展研究视野,掌握研究方法,推出学术精品,助力中国中东研究队伍建设。本届会议系工作坊的第二期活动,规划未来每年举办两届(上半年/下半年)。敬请学界同仁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