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第六辑(2017年第二辑)

发布时间:2021-01-27浏览次数:2631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编:《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9月版。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封面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版权页


目录


卷首语         石源华/1


周边外交综论


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现实条件与实践策略       

周方银/9

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中国周边外交战略      

赵明昊/21

胡锦涛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思想            

钟飞腾/37


周边外交五年述评


周边海上维权五年:实践创新与经验 

赵青海/57

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水外交的回顾与展望

肖阳/70

十八大以来的中印关系:发展与挑战

林民旺/92


一带一路”研究


一带一路”与世界秩序问题

宿景祥/107

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缘起、特点及现实意义

徐波/124

早期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印文化在中南半岛的交汇

古小松/140


周边区域合作


东北亚经济走廊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促

涂波 张元/157

南海地区渔业合作及其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任远喆 张航/168

中国崛起及其对东南亚华人社群的影响:以印尼为例   

[文莱] 云昌耀/183


周边国情分析


杜特尔特总统的对华外交议程走向与东盟的未来    

[] 赫奈力拓•西维拉/203


周边热点问题


权力政治”与中美关系——以朝核问题为个案分析

方秀玉/223

中外各方对南海断续线法理内涵的认知与中国南海维权的若干思考          

赵卫华/237


会议综述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绪哲/257

转型中的中国与东盟关系:分歧管控与合作共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妙玲/267

“‘一带一路’、周边外交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综述

秦升/277


附录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289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简介    /291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征稿启事            /293



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现实条件与实践策略

作者:周方银

【内容提要】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理念,这些理念对于长期指导周边外交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周边外交理念要产生实践效果,有着不同的时间尺度,对现实条件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理念的推广,也是一个不同理念相互竞争的过程。客观来看,当前国际环境对于中国推行新周边外交理念并不是十分有利,为此,需要顺应现实、因势利导,努力营造有利于新理念发展的小环境,通过加强危机管控,避免地区合作被本地区的安全矛盾所主导,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对理念本身进行适应现实的优化和调整。

【作者简介】周方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周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战略决策研究》执行主编。

引用这篇文章:周方银:《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现实条件与实践策略》,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9-20页。


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中国周边外交战略

作者:赵明昊

【内容提要】“互联互通”是理解当今中国周边外交变革和未来趋势的核心理念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硬件、软件和人文交流层面的互联互通程度有所增强,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成为构建中国外交的“伙伴关系网络”、促进命运共同体实体化的基本路径和主要抓手。倡导“互联互通”,不仅是政策目标,也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战略思维和国际关系范式,可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积极思考和构建“互联互通理论”,进一步丰富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赵明昊,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南海问题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客座研究员。

引用这篇文章:赵明昊:《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中国周边外交战略》,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21-36页。


胡锦涛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思想

作者:钟飞腾

【内容提要】胡锦涛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取得重要进展,且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一直延续至今,所不同的是中国更为重视与周边国家构建和谐关系,在周边关系建设上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和务实,也更有能力通过加大对周边的经营和投入,让周边国家更能分享到中国发展的红利。本文通过阅读和分析《胡锦涛文选》有关外交的讲话,总结了胡锦涛在周边外交领域的八大贡献。胡锦涛时代,中国与周边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化,周边国家在经贸关系上对我依赖大于我对周边依赖,但周边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中国从更大范围上看待周边环境的变革,进一步加强外交理论创新。胡锦涛时代提出的一系列周边外交思想为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者简介】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室主任、研究员,法学博士、哲学博士。

引用这篇文章:钟飞腾:《胡锦涛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思想》,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37-53页。


周边海上维权五年:实践创新与经验

作者:赵青海

【内容提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奋发有为的最明显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海上维权赋予新的内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则为海上维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执政理念指导下,中国政府不断加强行政和海上维权,以自主开发争取海上主动权,推动南海岛礁建设,积极引领和塑造海上行为规则和规范建设,重视海上维权法理和舆论斗争,妥善处理维权与维稳关系。海上维权的成功实施,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顶层设计与底线思维的密切结合、维权机制体制建设以及正确的策略运筹举措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总结相关经验对未来海上维权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赵青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安全与合作中心主任、研究员。

引用这篇文章:赵青海:《周边海上维权五年:实践创新与经验》,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57-69页。


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水外交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肖阳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周边外交新理念、新思路、新倡议,周边外交在中国整体外交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随着跨界水资源问题的凸显,“水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形式在周边外交中的独特作用和战略意义也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周边外交的一部分,周边水外交既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解决跨界水资源争端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合作平台。近年来,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重要理念指导下,中国围绕与周边国家开展水外交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认真梳理和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水外交的新举措和新问题,对于丰富、发展和指导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肖阳,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

引用这篇文章:肖阳:《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水外交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70-91页。


十八大以来的中印关系:发展与挑战

作者:林民旺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印度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外交。2013年,李克强总理首访选择印度。20145月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习近平主席很快访问印度,同莫迪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然而,随着中印之间固有矛盾的刺激,如对“一带一路”的分歧、第三方因素刺激等,两国关系逐步下滑,以至出现2017年的洞朗对峙。本文将通过系统的梳理,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就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作者简介】林民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引用这篇文章:林民旺:《十八大以来的中印关系:发展与挑战》,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92-103页。


一带一路”与世界秩序问题

作者:宿景祥

【内容提要】世界秩序的内在结构,蕴藏在世界整体运动和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历史上第一种世界秩序,是欧亚大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协调与对立,第二种是欧洲主导的全球范围的资本主义。现行世界秩序的核心特征,是美国凭借无与伦比的军事优势,寻求统治地位。“一带一路”是否会改变世界秩序,取决于它能否在现行世界秩序中,为“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创造出充足的物质存在条件。

【作者简介】宿景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引用这篇文章:宿景祥:《“一带一路”与世界秩序问题》,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107-123页。


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缘起、特点及现实意义

作者:徐波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这个广为人知的概念,以求达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目的,具有坚实的历史的依托。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是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东北亚各国人民共同开辟和发展,同时具有陆海双重属性,在整个丝路系统中历史最久,自始至终具有真正的丝绸贸易往来,且是唯一具有双向丝绸贸易往来之路,在全球化时代又与近代东西方贸易通道成功实现对接,成为近代东西方交往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东北亚地区纳入“一带一路”路径范围,具有非常充分的历史依据。

【作者简介】徐波,《世界知识》杂志社编审、前主编。

引用这篇文章:徐波:《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缘起、特点及现实意义》,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124-139页。


早期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印文化在中南半岛的交会

作者:古小松

【内容提要】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中国与西域进行贸易往来的航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途径,其交汇的地区主要是东南亚。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因船只比较小,抗风浪能力弱,不能离岸远洋航行,只能沿海而走。中南半岛成为中国与印度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地区。中国的物质文化沿海路走向西域,印度文化则循海陆路向东而来。中印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南半岛地区社会的发展,也使中印文化在该地区交融,尤其是古代交趾地区成为佛教文化的南北交流中心。从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看,相互之间的交融没有发生严重的文明冲突,而是一个和平交往的过程。

【作者简介】古小松,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广西东南亚研究会会长。

引用这篇文章:古小松:《早期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印文化在中南半岛的交会》,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140-153页。


东北亚经济走廊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促动

作者:涂波 张元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东北亚经济走廊的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阐述东北亚经济走廊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提出东北亚经济走廊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促动作用。东北亚经济走廊将促进中国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在朝鲜半岛地区的战略延伸,促进“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在东北亚区域的发展;实现同中国国内的振兴东北计划联动,带动中国东北三省对外贸易,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加快中国参与朝鲜半岛和平与发展建设进程,帮助该地区实现长治久安;能够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在东北亚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封锁,扩大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作者简介】涂波,韩国东亚大学国际学博士后,韩国东亚大学研究教授,亚洲开发研究所研究员张元,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淮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引用这篇文章:涂波、张元:《东北亚经济走廊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促动》,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157-167页。


南海地区渔业合作及其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

作者:任远喆 张航

【内容提要】渔业合作是南海海上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南海地区丰富的渔业资源面临着过度捕捞、海上执法争端加剧等风险。为此,南海地区建立起了一系列渔业合作机制,中国也同相关国家开展了多项双边、多边的渔业合作。随着南海地区秩序的变化,渔业问题成为一些国家牵制中国的重要议题。中国“渔民威胁论”“渔业责任论”等论调开始出现。当前渔业问题已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试金石”,渔业合作是实现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之一。为此,应该加快理念转变、实践创新、制度建设,以渔业合作带动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作者简介】任远喆,法学博士,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张航,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

引用这篇文章:任远喆、张航:《南海地区渔业合作及其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168-182页。


中国崛起及其对东南亚华人社群的影响:以印尼为例

作者:〔文莱〕云昌耀

【内容提要】东南亚华人主导着大多数东盟国家的私营部门,他们既是对中国重要投资者,也是其他相关交易的中间人。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华人社群的影响力有可能大幅提高,他们与中国的关系也会更加密切。本文以印度尼西亚华人为例,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华人社群的动态关系。首先,讨论这些华人社群的历史轨迹及其多样性;其次,讨论在苏哈托时代实施的歧视性同化政策,如何迫使华人消除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最后,对当代印尼华人的文化政治以及中国崛起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进行评估。

【作者简介】云昌耀 (Hoon Chang Yau),文莱达鲁萨兰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亚洲研究所人类学副教授。

引用这篇文章:云昌耀:《中国崛起及其对东南亚华人社群的影响:以印尼为例》,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183-199页。


杜特尔特总统的对华外交议程走向与东盟的未来

作者:〔菲律宾〕赫奈力拓·西维拉

【内容提要】杜特尔特总统的当选为菲律宾对外政策带来了新的变化,在对待美国等传统盟友和中、俄等国家的政策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既是由杜特尔特个人领导风格决定的,也与菲律宾国内环境密切相关。国内环境影响了杜特尔特的认知和利益判断,也减少了可能的选择。本文试图理解杜特尔特政府执政一年以来菲中关系发生的细微变化。菲中关系完全不是西方和菲律宾媒体一直刻画的陌生关系,两国拥有诸多共通之处,并可以借此深化共同利益。此外,本文也试图分析两国国内所面临的问题,最终考察杜特尔特的外交政策声明会如何影响东盟的政治和经济走向。

【作者简介】赫奈力拓·西维拉(Henelito A.Sevilla),博士,菲律宾大学迪利曼分校亚洲研究中心副教授。

引用这篇文章:赫奈力拓·西维拉:《杜特尔特总统的对华外交议程走向与东盟的未来》,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203-220页。


权力政治”与中美关系

作者:方秀玉

【内容提要】过去几十年,中国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外交上也经历过几次大转变。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是在外交上几次大转变的代表性事件,而中美关系这一次转变的历史意义重大。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美两国利益的交会点在增多,合作日益加深,同时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如何减少中美之间的摩擦,这对两国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历史经验表明,大国之间增加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同时也会确保地区和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朝鲜半岛所具有的地缘政治特性,使它更受大国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受中美关系的影响。中美能否处理好目前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在某种意义上将影响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

【作者简介】方秀玉,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这篇文章:方秀玉:《“权力政治”与中美关系》,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223-236页。


中外各方对南海断续线法理内涵的认知与中国南海维权的若干思考

作者:赵卫华

【内容提要】南海断续线及其内部水域的法理定位问题是南海争端的焦点。目前,不仅中外各方在南海断续线法理内涵问题上认知大相径庭,国内在该问题上也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同时中国从未从官方层面正式阐明过南海断续线的法理内涵问题,使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处境极为不利。“南海仲裁案”出台后,南海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在南海断续线法理内涵问题上原有的模糊策略正在面临挑战。因应形势变化,未雨绸缪,积极思考维护南海稳定,确保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长远方略,是当前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者简介】赵卫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引用这篇文章:赵卫华:《中外各方对南海断续线法理内涵的认知与中国南海维权的若干思考》,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第237-254页。



Link to the English version: http://www.iis.fudan.edu.cn/en/9b/cc/c16672a236492/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