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编:《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版。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封面 |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版权页 |
目录
卷首语 石源华 第1-6页
周边外交综述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2015~2016) 张蕴岭;任晶晶 第9-24页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历史性新进展 石源华 第25-59页
“一带一路”研究
南亚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 穆希伯·拉赫曼;陈妙玲 第63-78页
对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地区回应——出于经济需要、国内问题和地缘政治考量 林庆瑞;李明江;王思颖 第79-93页
“一带一路”上的政治风险——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比较研究 江天骄 第94-107页
周边区域研究
TPP与RCEP背景下的中国FTA战略 贺平;钱亚平 第111-129页
东盟—中国海洋合作:维护海洋安全和地区稳定 安琪尔·达玛延蒂;黄贝 第130-141页
西亚地区乱局与中国的西亚外交政策调整 郭锐;樊丛维 第142-160页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中印关系中的问题与超越 张家栋 第163-178页
周边国情研究
朝鲜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外生变量研究 张慧智 第181-197页
试析韩国对太平洋岛国外交 孙雪岩 第198-210页
南海争端热点
南海局势新发展与应对新思路 韦宗友 第213-233页
“战略新边疆”研究
美国全球公域安全战略的“塑造者”——评新美国安全中心战略报告《决战公域》 韩常顺 第237-254页
试论中国外层空间防务战略的框架设计 蒋建忠 第255-268页
浅析安倍内阁的宇宙战略和宇宙外交——基于安倍内阁两部《宇宙基本计划》的解读 包霞琴;杨雨清 第269-284页
会议综述
“中国—东盟关系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 张群 第287-296页
“2015年中国周边外交的评估与展望”研讨会综述 张弛 第297-307页
“全球公域秩序与中国应对战略研究”研讨会综述 南振声 第308-316页
“文化交往与身份认同:东北亚地区民族关系走向”研讨会综述 毛颖辉 第317-322页
附录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第325-326页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简介 第327-328页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征稿启事 第329-330页
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部分研究性论文摘要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2015~2016)
作者:张蕴岭 任晶晶
【内容提要】2015年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可以概括为:大国博弈烈度增强,但总体关系格局基本稳定;热点问题突出,但仍具有可控性。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塑造中,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在周边地区实施创造性维稳、开拓性进取战略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变中,南海问题热度上升,朝鲜半岛冲突风险增大,钓鱼岛及东海风险犹存。不同地缘板块的交织搅动,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构建平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2016年将是一个多事之年。一些矛盾冲突点将会继续发热,大国博弈的联发效应会继续扩散。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塑造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妥善管控分歧,维护周边局势的基本稳定,避免局部冲击整体,让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得以维持和延续。
【作者简介】张蕴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任晶晶,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引用这篇文章:张蕴岭、任晶晶:《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2015~2016)》,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9-24页。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历史性新进展
作者:石源华
【内容提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逐步上升为中国外交全局的“重中之重”地位。中国周边外交的历史性新进展体现在推行了中国周边外交新战略,主要包括倡议建设“命运共同体”、绘制“一带一路”新宏图、构建“亚洲新安全观”、主导创设“亚投行”四大战略性新措施;走出了中国周边外交新路径,主要包括提出“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实行中美两安全体系的“兼容共存”、构建与俄印日地区大国新型关系、推行“友邻外交”新特色、运用“底线思维”保障中国和平发展和统筹“六大板块”和“印太两洋”新路径;提出了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新课题,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的周边大国外交、谋划“大周边外交”顶层设计、明确中国周边争端国家和争端问题的战略定位、注重陆海统筹、海海统筹的布局和方略、大力推进周边外交人才工程建设等新课题。研究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战略、新路径和新课题,对于理解中国外交的发展全局和周边外交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石源华,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复旦大学分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引用这篇文章:石源华:《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历史性新进展》,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25-59页。
南亚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
作者:〔孟〕穆希伯·拉赫曼
【内容提要】本文重点关注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MSR,简称“海丝路”)做出的回应。对于从古至今与中国有着密切往来的南亚地区而言,这一倡议已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将“海丝路”视为海上往来沟通的桥梁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南亚国家在落实具体决策时仍旧面临外交和政策困境。虽然经济的相互依存、基础建设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经济向海洋定位的方向为中国与南亚国家创造了大量合作互补的可能性,但小国所要承担的地缘和外交压力以及国内政治共识的缺乏,使它们很难对中国的倡议做出有效的回应。尤其是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一直在努力寻求以一种务实平衡的方式加入丝绸之路倡议。与此相比,印度仍然对中国“海丝路”倡议的长远动机存疑,并采取模糊立场。尽管认识到“海丝路”倡议有符合印度重要经济利益的潜力,但印度对中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担忧以及对中国在印度洋日益增强的影响力的不安,使“海丝路”在印度的发展充满坎坷。
【作者简介】穆希伯·拉赫曼(Muhibbur Raham),孟加拉共和国国家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5年1~4月)。
引用这篇文章:穆希伯·拉赫曼:《南亚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63-78页。
对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地区回应
作者:〔新〕林庆瑞〔新〕李明江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倡议的回应。首先分析了影响这些国家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地区地缘政治考量。这两个地区的国家在决定如何回应“海上丝路”倡议时,都会综合性地考虑上述三个因素。这些国家对“海上丝路”计划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高度积极、积极而有所保留,以及态度中立或者说模棱两可。“海上丝路”倡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国了解当地情况的水平,以及在行为上是否灵活变通。
【作者简介】林庆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分析员。李明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兼中国项目主任。
引用这篇文章:〔新〕林庆瑞、李明江:《对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地区回应》,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79-93页。
“一带一路”上的政治风险
作者:江天骄
【内容提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向经济欠发达、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国家和地区。尽管“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大国博弈、小国平衡外交以及民主化转型等因素都使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但通过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中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项目时的利益分配不均是企业承担政治风险的主要原因。相关企业应当落实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推行分散风险、利益均沾的投资模式,尽快建立自主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作者简介】江天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砖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引用这篇文章:江天骄:《“一带一路”上的政治风险》,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94-107页。
TPP与RCEP背景下的中国FTA战略
作者:贺平、钱亚平
【内容提要】近年来,亚太区域一体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在双边FTA不断增加的同时,多边和跨区域的“超级FTA”初现端倪并加速发展,TPP和RCEP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大大加快了FTA建设的步伐,FTA伙伴地缘范围日益拓展,FTA涉及的领域和议题不断扩大,FTA战略框架初步绘就,国内自贸区试点也为参与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应着力提升FTA层级,实现FTA网络的查漏补缺和市场开放水平的高低兼容;着眼长远,使FTA建设与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拓展和深化相适应;未雨绸缪,提早研判TPP的潜在扩容,努力实现与之相向而行;夯实基础,着力强化与周边国家和南南伙伴间的FTA建设。
【作者简介】贺平,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国际政治博士。钱亚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这篇文章:贺平、钱亚平:《TPP与RCEP背景下的中国FTA战略》,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111-129页。
东盟—中国海洋合作:维护海洋安全和地区稳定
作者:〔印尼〕安琪尔·达玛延蒂
【内容提要】全球化依赖于海上运输的自由往来。国际航运是全球贸易在未来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亚太地区尤其如此。由于以海运为基础的全球化在面对风险时具有脆弱性,它为我们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际航运需要以稳定和安全作为保障,美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亚太地区大国各自推出了维护地区海域安全的相关战略。本文主要探讨亚太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共同关切以及东盟在促进海洋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各国所拥有的共同关切主要源于缺乏海洋安全和治理所导致的来自海洋以及海上的挑战和威胁,如南海及马六甲海域存在的问题。为了维护良好的海洋秩序,东盟成员国应与中国建立海洋伙伴关系。东盟与中国以及亚太其他主要大国间的包容性和全面性合作,对于保障经济发展与繁荣以及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安琪尔·达玛延蒂,印度尼西亚基督教大学社会及政治科学系国际关系项目安全与外交事务研究中心讲师、高级研究员。
引用这篇文章:〔印尼〕安琪尔·达玛延蒂:《东盟—中国海洋合作:维护海洋安全和地区稳定》,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130-141页。
西亚地区乱局与中国的西亚外交政策调整
作者:郭锐、樊丛维
【内容提要】2015年,西亚地区进一步延续着剧烈动荡的高危险局面,亟待建立新的有序化的地区安全秩序。当前西亚地区乱局呈现全方位、多层次、新常态、无序化的特点与趋向,表明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更加激烈化和复杂化。美国在西亚地区的主导权逐步丧失,其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下降势头均比较明显。因应西亚地区局势的新变化与新特点,中国对西亚外交政策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调整,其中不乏亮点,尤其是介入地区的热点问题解决,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要主动参与西亚地区新秩序构建,统筹好中国、美国、西亚三边关系,把西亚地区打造为中国构筑新型周边关系的新基轴和新支点。
【作者简介】郭锐,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樊丛维,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
引用这篇文章:郭锐、樊丛维:《西亚地区乱局与中国的西亚外交政策调整》,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142-160页。
中印关系中的问题与超越
作者:张家栋
【内容提要】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类。结构性因素包括边境冲突、中巴关系、水资源争端和国际地位竞争等;非结构性因素包括贸易不平衡、签证问题、历史认知问题和战略差异等。这两类问题都呈分化、泛化趋势,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和重要性也在变动之中。中印两国应当稳定结构性因素,推动两国在非结构性因素领域的合作,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与空间,以软化、弱化、淡化传统问题对中印关系的障碍,在中印间塑造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
【作者简介】张家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引用这篇文章:张家栋:《中印关系中的问题与超越》,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163-178页。
朝鲜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外生变量研究
作者:张慧智
【内容提要】近年来,朝鲜在国际制裁日益严厉的背景下,依然连年实现经济增长,平壤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考察朝鲜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会发现其内生动力主要体现为“朝鲜式经济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扩大推动了商业发展和内需增加,对科技的重视与投入促进了技术进步。但是,由于朝鲜贸易投资环境恶劣,国际贸易与引进外资对朝鲜来说依然只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鉴于朝鲜产业结构的脆弱性和长期技术投入不足等问题,朝鲜只有将贸易引资等外生变量内生化,提高贸易开放度,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才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外溢效应,真正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张慧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朝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引用这篇文章:张慧智:《朝鲜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外生变量研究》,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181-197页。
试析韩国对太平洋岛国外交
作者:孙雪岩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韩国外交逐渐突破东北亚区域,日趋多元化。近年来,韩国外交拓展至相对偏远的太平洋岛国一带。历史上,韩国劳工曾被日本殖民者强征至太平洋岛屿。目前,韩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多管齐下。通过多边外交、援助外交、环境外交、文化外交等多种途径,韩国日渐成为南太平洋区域的一支域外新兴力量。韩国与太平洋岛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关系稳步发展。但双方合作的水平与模式仍亟待改善,合作的内容和层次也有待扩大和提高。
【作者简介】孙雪岩,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民族学博士。
引用这篇文章:孙雪岩:《试析韩国对太平洋岛国外交》,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198-210页。
南海局势新发展与应对新思路
作者:韦宗友
【内容提要】2015年,南海局势出现了两个于我不利的重要新变化。一是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做出受理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决定,并择期于2016年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二是美国国会和行政当局对南海问题的关注骤然上升,并首次派遣军舰驶入我南海在建岛礁12海里内。我国的南海维权面临诸多外交、安全及国际法挑战,需要认真对待与仔细权衡,特别是需要将南海维权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框架下审慎处置,服务于国家的大战略目标。
【作者简介】韦宗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引用这篇文章:韦宗友:《南海局势新发展与应对新思路》,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213-233页。
美国全球公域安全战略的“塑造者”
作者:韩常顺
【内容提要】“新美国安全中心”战略报告《决战公域》从巴里·波森的“全球公域控制权是美国霸权的军事基础”这一论断出发,对美国在全球公域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并为美国继续保持全球公域控制权设计了一个内容具体、极具操作性的“三维战略”,即在多边层面上主导建立全球性机制;在双边层面上接触负责任的关键行为体;在单边层面上重塑美国硬实力。该报告是后冷战时期有关美国大战略辩论的产物,并因“新美国安全中心”、报告撰写人及评审人浓厚的政府背景和美国特色的“旋转门”制度而在宏观上影响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在微观上影响到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因而值得国内学界和政界高度关注。
【作者简介】韩常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国的全球公域安全战略、朝鲜半岛的政治与外交。
引用这篇文章:韩常顺:《美国全球公域安全战略的“塑造者”》,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237-254页。
试论中国外层空间防务战略的框架设计
作者:蒋建忠
【内容提要】外层空间已成为中国的战略新边疆,决策部门也急需一套系统而完备的外空安全与防务战略。本文着重阐述中国外空安全防务的战略目标,客观评估了影响外空战略目标实现的正向和负向约束因素,进而提出一个既符合中国外空安全与发展需求,又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太空防务战略框架。从理念上看,中国外层空间防务战略需要从哲学上进行思考;从能力上看,要提升中国外空的防务技术;从软实力看,要提升掌握外空的制度性话语权;从形象上看,中国要进一步担负起外空的责任。
【作者简介】蒋建忠,法学博士,南京政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
引用这篇文章:蒋建忠:《试论中国外层空间防务战略的框架设计》,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255-268页。
浅析安倍内阁的宇宙战略和宇宙外交
作者:包霞琴、杨雨清
【内容提要】2015年1月9日,日本宇宙战略本部第九次会议研究决定了新的《宇宙基本计划》及计划工程表,以相当详细的形式规划了日本新宇宙基本计划的定位、推进体制、基本方针、综合实施措施以及具体的实施配套机制和工程表。这份新的宇宙计划是在安倍内阁公布《国家安全保障基本战略》后的第一份《宇宙基本计划》。本文基于日本宇宙战略的历史进程,针对安倍两部《宇宙基本计划》的出台背景、动因和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判析日本宇宙战略及其宇宙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包霞琴,中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杨雨清,中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
引用这篇文章:包霞琴、杨雨清:《浅析安倍内阁的宇宙战略和宇宙外交》,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第269-284页。
Link to the English version: http://www.iis.fudan.edu.cn/en/87/0e/c16672a165646/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