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战争的不断升级,国际能源问题不可避免地进入全球关切和焦虑的目光之中。北溪2号、原油价格、天然气供应等等已成为人们必然提及的话题。为此,《石化产业观察》独家专访了著名俄罗斯研究专家——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冯玉军教授。
记者:人们在分析这场战争时,总会提到那条刚刚建成的俄罗斯输往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北溪2号。有分析认为,它本来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要抓手,您同意这种分析吗?
冯玉军: 北溪2号在普京的对外战略中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 它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有经济上的考虑,也有地缘政治上的考虑。
第一,普京要利用这条沿波罗的海直通德国的天然气管道,进一步拉紧与欧洲特别是德国的能源关系,为俄罗斯更好地拓展欧洲能源市场提供重要的运输通道。这是在经济层面,毫无疑问也是首要的。
第二,北溪2号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目的。它可以绕过乌克兰,摆脱北溪1号对于乌克兰过境运输的依赖,实现俄罗斯对欧洲的直接输气,同时也削弱乌克兰通过获取过境运输费用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增加对乌克兰的外交压力和战略砝码,迫使乌克兰更加倾向于俄罗斯为它所划定的战略轨道。
记者: 据国际媒体报道,德国内部本来就北溪2号的运营基本趋向一致,同意批准运营的,2月14日德国总理舒尔茨赴莫斯科与普京会谈,就是要给普京吃这颗定心丸。 许多人也是因此断定俄乌肯定打不起来。 但事实恰恰相反。 您怎么看? 是德国没有给这颗定心丸,还是普京根本就不准备要了?
冯玉军: 这要从两个层面来看。 从德国方面,德国内部对于北溪2号其实一直是存 在很大争议的。 现在德国是联合政府,总理舒尔茨所在的社民党对于北溪2号是比较认可的,他希望北溪2号不受到其他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能够尽早地投入运营,为德国提供更多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 但是,随着俄罗斯对乌克兰进行军事打击,整个俄乌冲突的性质迄今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舒尔茨和他的社民党立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舒尔茨已表示,在现有形势之下,必须暂时停止对于北溪2号的运营批准。 而联合政府内部的另外一个政党绿党对于北溪2号始终是持强烈质疑甚至是否定态度的。 他们坚定地认为,北溪2号就是俄罗斯实施的一个地缘政治项目。 如果管道运营,就会导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人们意想不到的行动。 现在看来他们的认知是有一定前瞻性的。
现在,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的情况之下,德国内部对于北溪2号的态度已经趋向一致,就是停止北溪2号的运营审批,未来的前景也很不确定。 我觉得不会有北溪2号这颗定心丸了。
而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行动来看,普京也并不仅仅是以北溪2号为主轴,他有更大的地缘政治考虑。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北溪2号在普京整个的战略考虑里边已经不是首要的问题,不会成为普京的核心考量。
记者:俄乌战争之后,北溪2号的命运会怎么样?
冯玉军: 毫无疑问,现在北溪2号既是俄罗斯手里的烫手山芋,也是德国手里的烫手山芋。
现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打击让许多国家对俄罗斯的信誉和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质疑和否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关于北溪2号的所有审批程序已经终止,短期之内已经不可能恢复。
那么未来究竟怎么样?我觉得还要看形势的发展。
我看到的情况是,美国方面称,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之后,美国政府和德国政府进行过彻夜商谈,最后决定完全废弃北溪2号,以后再也不会投入运营。但是德国方面表示是暂时停止审议运营。北溪2号的未来,既要看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态度,还要看俄罗斯与整个欧洲关系的调整。
记者:2月26日,美国、英国、加拿大与欧盟领导人决定,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之外,并对俄罗斯央行实施限制措施。这意味着俄罗斯银行将无法与境外银行进行安全有效的沟通。我们都知道,油气资源是俄罗斯经济的主要支柱。您认为随着欧美国家制裁,俄罗斯油气经济会受到什么样的打击?
冯玉军: 首先,制裁之后,俄罗斯的几家主要银行,包括储蓄银行、对外贸易银行、对外经济银行、阿尔法银行等等,基本上都已经被踢出全球金融系统,未来不可能再运用美元进行金融结算。 而且美国还强调,不仅仅是美元,还会限制俄罗斯银行运用欧元、加拿大元、英镑、日元等一系列主要国际货币进行结算的可能性。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毫无疑问,制裁会对俄罗斯整个对外贸易系统构成比较严重的冲击。
但是我也注意到, 在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出口当中扮演重要金融角色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并不在制裁名单之列。这也就意味着俄罗斯的油气出口暂时还不会受到金融制裁的影响。而且,西方也没有对俄罗斯施行能源禁运。 这当然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因为无论如何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油气资源出口国,对于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之下,西方在能源领域其实是开了一个口子。
对美欧特别是对欧洲来讲,仍然可以与俄罗斯从事能源贸易,从俄罗斯得到所需要的能源供应。
而对于俄罗斯来讲,即使是在遭受制裁的情况下,也不会中断对于世界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的能源出口。 因为这种出口的收入对俄罗斯的民生甚至政治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从能源领域来讲,我觉得暂时不会受到制裁特别大的影响。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但还是会对俄罗斯的能源产业带来相应的冲击。
比如俄罗斯的大型银行已不可能在欧美市场获得融资,那么那些俄罗斯的重要能源企业也就很难再在欧美金融市场获得融资。而且在一些非常关键性的能源技术和能源装备方面,西方也加强了对俄罗斯的出口管制。
总体来讲,我觉得俄罗斯在能源贸易方面暂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在获得融资和获得西方先进技术装备方面,一定会受到影响。
当然,目前的战事仍在激烈进行,暂时还看不出迅速和平解决的希望。 也不能排除随着战事的升级,美欧最终被迫 对俄罗斯施加能源禁运的可能。 那将在中短期内对世界油气市场造成重大冲击。
记者:俄乌战争对全球能源市场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如果没有俄罗斯油气供应,欧洲会如何应对能源短缺?
冯玉军: 短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我们已经看到,最近一个阶段以来,国际石油和天然气市场急剧波动,油价和气价迅速冲高。 对那些能源进口国来说,这会非常巨大地提升进口成本,同时也会推升全球和绝大多数国家的通胀压力。
但是从中期来看,我觉得这场战争对国际油气市场不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因为无论如何,美国的页岩革命成功了,而且全世界在可替代能源、分布式能源等方面都取得了实际的进展。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油气市场波动对全球能源构成的压力。再加上全球能源转型,人类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日益下降的大趋势不会逆转。
至于欧洲能不能应对能源短缺?我觉得是可以的。
第一,刚才讲到,西方制裁没有对俄罗斯实行能源禁运,而俄罗斯也不可能自行中断对欧洲的能源出口。
第二,欧洲也会加紧从其他地方寻求油气资源的替代。最近一个阶段我们已经看到,美国、阿联酋、卡塔尔、阿尔及利亚、挪威、澳大利亚,包括日本,都在加紧向欧洲供应液化天然气,来弥补欧洲的市场需求。同时,欧洲也会加速推进东地中海天然气的开发。因为东地中海发现了天量级的天然气储藏,而且相距欧洲路途非常近。如果东地中海天然气开发得以比较快速地推进,那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出口的有效替代。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欧洲对于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依赖,可以对俄罗斯天然气对欧出口形成非常有效的对冲。
第三,欧洲会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改变前一阶段过于激进的做法,让能源转型的节奏和步伐更加平稳。比如说,欧盟已经采取措施出台法案,把核能视为绿色能源。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去核的压力。如果去核的压力减少,那么原来运营的一些核电站就可以恢复。现在法国已经表示要新建核电站,就是要减少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
从长期来看,毫无疑问,我觉得欧洲国家还是会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推进能源转型、发展绿色能源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第一个就是推动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最近,欧洲科学家已经在核聚变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然这距商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在国际油气市场急剧动荡、俄罗斯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迅速上升的情况下,相关国家都会进一步加速对能源领域技术开发的投入。而技术进步是解决能源需求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二个就是欧洲还会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采取更加坚定不移的做法,争取在未来大规模地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彻底摆脱俄罗斯对欧洲能源控制的可能性。
记者:请您分析一下俄乌战争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冯玉军: 第一点,从短期来看,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迅速升高,都会让我们这个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付出巨大的进口成本,相应也会推升中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对于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会产生巨大冲击。 另外一个方面,随着欧洲能源市场的暂时短缺,原本供应给中国的很多资源,包括美国、加拿大的液化气,卡塔尔的液化气,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向欧洲转移,因为人家那边出的价格更高嘛。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在短期之内可能也会面临一定的压力。
第二点,随着欧洲对于俄罗斯能源依赖的不断下降,俄罗斯的能源工业会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那么它会加速寻求中国市场。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我们可能也面临一些风险。比如说随着西方制裁的不断推进,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会不会也要受到西方长臂管辖的冲击?这一点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第三点,我觉得中国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因能源问题而过度焦虑。因为现在的世界能源市场正在发生历史性结构性变化,不是说买家买不到石油和天然气,而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卖家不知道卖到哪里去。尽管短期内因为一些地缘政治因素,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但是从长中期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能源市场不会陷入“石油峰值”的窘境。
我还想强调一点,中国需要改变长期以来的“能源饥渴症”,总怕其他国家会对中国进行能源封锁、卡脖子的思维模式。
国际能源产业是由四大要素组成: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俄罗斯只有资源,但是缺乏资金,缺乏技术,更缺乏市场。而中国尽管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但是资源、技术、市场、资金4个要素配备完整。
在国际能源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市场优势,调动起对中国能源出口国和出口商之间的竞争,来更好地维护中国的能源利益。当然,我们也要加速推进与能源相关的科技进步,以科技进步的力量来突破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的瓶颈,发挥出我们整个能源产业链的综合性优势,更好地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
记者:谢谢您的分析!
来源:《石化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