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3月21日电(记者 林艶)时隔四个月,中美两国元首日前再次举行长达两个小时的“云会晤”。在俄乌冲突爆发以及国际形势面临重大危机挑战的背景下,此次两国元首视频通话备受世界瞩目。上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昨日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此次云会晤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吴心伯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中美之间能够进行高层次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美方主动提出通话也说明了,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同时,他也认为,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中美关系不能只看双边关系,还要看到更大的格局,尤其是它对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作用。
吴心伯认为,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释放了五个明确信号:一是中国不希望爆发这样一场军事冲突,也不赞成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二是乌克兰问题发展到今天,美国和北约有很大的责任;三是美国和北约是始作俑者,在最后解决这个问题上应该要和俄罗斯进行谈判沟通,不能一味地提供军火让乌克兰顶在前面;四是不赞成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因为制裁达不到政治上的效果,同时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五是中方会继续在俄乌问题上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包括在劝和促谈、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等。
对于拜登再次重申“四不一无意”立场的表态,吴心伯表示,这个表态还是正面积极的,说明他知道中方的重要关切,所以希望在这样的场合发出这样一个信号。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个表态去年11月份已经讲过了,但并没有落实,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所以,这次习主席就明确提出了要言而有信,要落实兑现才行。吴心伯也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一直都存在,但现在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面临重大战略危机,需要中国帮忙,其他问题如朝鲜问题、伊核问题等也需要和中国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 美国希望中国帮忙, 就必须调整其以打压遏制和对抗为主导的对华政策。
吴心伯认为,中美关系除了双边关系本身的重要性以外,对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的稳定都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习主席跟拜登通话时,一开始就谈到国际格局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受到重大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当年尼克松访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中美关系不能只看双边关系,还要看到更大的格局,尤其是它对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作用。
3月18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来源:新华社)
以下是访问的具体问答内容:
中评社记者:习近平主席18日晚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这是中美两国元首时隔四个月再次“云会晤”。您认为此次视频通话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您如何看待此次通话对当前国际格局影响的重要意义?
吴心伯:此次两国元首视频通话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国际形势面临重大危机挑战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也是美方主动提出来要通话的。现在美国面临冷战后最严峻的一场战略危机,在处理乌克兰问题上有求于中国,因此主动要求跟中方领导人进行通话,这也反映了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
从通话内容来讲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关心的中美关系问题,另一个是美国关心的乌克兰问题,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都进行了非常坦率的沟通交流且形成了一些共识。从中美关系来说,接下来如何把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真正地落实和贯彻好还要看行动;从乌克兰问题来看,双方都同意要推进外交和谈判解决也是一个重要共识。
总体来说,在当前形势下,中美之间能够进行高层次沟通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上,美方实际上在不断地升级和中方的沟通。刚开始是在两国外长层面,后来是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和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层面,最后到了国家领导人层面,可以看到双方的沟通层面是在不断升级的。相信接下来两国外交团队还会就中美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包括俄乌冲突问题保持沟通。
中评社记者:针对乌克兰的局势,习近平主席在通话中做了清晰的表态,同时也指出“一个巴掌拍不响”和“解铃人还须系铃人”,您如何看待习主席的这番表态?您认为中方的回应向美方发出什么信号?
吴心伯:中方的表态释放了五个明确的信号:一是中国不希望爆发这样一场军事冲突,也不赞成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二是乌克兰问题发展到今天,美国和北约有很大的责任,所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三是美国和北约是始作俑者,在最后解决这个问题上美国和北约应该要和俄罗斯进行谈判沟通。实际上,俄乌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代理人战争”,乌克兰是做了北约的代理人。但不能一味地提供军火让乌克兰顶在前面,这样会导致乌克兰做出更大的牺牲、付出更大的代价;四是我们不赞成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因为制裁达不到政治上的效果,同时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五是中方会继续在俄乌问题上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包括在劝和促谈、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等。
中评社记者:台湾问题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议题,习近平主席在通话中提到,台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两国关系造成颠覆性影响。这也是他第一次用到“颠覆性”这样的表述,您认为习主席在这样一个场合做此番表态表明了什么?
吴心伯:实际上讲得很清楚了,如果台湾问题再按照目前趋势发展下去,也就是美方一些人“以台制华”,而台湾岛内则是“借美谋独”,这个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可能导致中美关系重要基础崩塌这样一个后果,所以叫“颠覆性影响”,外交部英文稿里用disruptive来表述,就是指破坏性的。我认为,习主席在这样一个场合发出这样的信号表明了两点:一是表明我们对当前台海局势还是非常担心、非常关切;二是我们对美方的对台政策非常不满。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 |
中评社记者:本次通话中,拜登再次重申“四不一无意”立场,对此习主席也表示十分重视。您如何看待再次重申的意义?我们看到,习近平主席在通话中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美关系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局面直接原因在于,美方一些人没有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没有将拜登的积极表态落到实处。您如何看待美方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和双面性?
吴心伯:拜登做这样一个表态还是正面积极的,说明他知道中方的重要关切,所以希望在这样的场合发出这样一个信号。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个表态去年11月份已经讲过了,但并没有落实,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这就不行了。因此习主席在表示重视的同时也点出了问题,就是没有兑现。习主席还批评美方一些人没有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和拜登的积极表态。实际上,习主席的这几句话一般在外交场合是不大会出现的,是非常有领导人个性的,不知道拜登那些主要助手沙利文、布林肯等听后作何感想。
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一直都存在。在特朗普之前,美国对华政策还是以接触、交往合作为主,以对华防范牵制、施压为辅。从特朗普开始就反过来了,主要是对中国进行打压甚至遏制为主。到了拜登上台以后,我们曾经期待它能够有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回到当年奥巴马的对华政策轨道上,但一年下来我们发现拜登政府并没有调整,而是大体上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政策轨道,对中国突出以战略竞争的名义,实际上就是打压、遏制、搞对抗。
现在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面临重大战略危机,需要中国帮忙,在其他问题如朝鲜问题、伊核问题等也需要和中国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希望中国的帮忙,就必须对其打压遏制和对抗为主导的对华政策作出调整。
中评社记者:今年是《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拜登在通话的开始就提到了公报50周年。但我们也注意到,此前中国在举行有关纪念活动时,并未见到美国官方的声音。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这体现了美国外交什么样的特点?
吴心伯:我觉得你讲到《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这个点很有意思,前一段时间中国有一系列有关的纪念活动,但美国官方却悄无声息,连个声明也都没有,完全无视此事,就好像是“失忆”了一样。然而这次通话拜登一上来就谈50周年,好像是突然恢复了记忆。其实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前面他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因为不关心中美关系的改善,所以就无视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公报》50周年的事情。这次突然要提50周年的事情,是因为有求于中国,所以要和中国套近乎。这也典型地反映了美国外交很短视和太功利性的一面。
事实上,当年尼克松访华要改善中美关系,其实它的落脚点还是国际形势,比如要集中精力对付苏联,然后从越南战争中脱身。也就是说当年改善中美关系,实际上也是为了处理国际形势挑战。对于今天的中美关系来讲,同样也是如此。
中评社记者: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看待改善中美关系的意义?
吴心伯:中美关系除了双边关系本身的重要性以外,对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的稳定都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习主席跟拜登通话时,一开始就谈到国际格局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受到重大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当年尼克松访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中美关系不能只看双边关系,还要看到更大的格局,尤其是它对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作用。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看待此次通话后的后续效应?俄乌冲突危机是否可能成为改善中美关系的重要契机?此次通话会对接下来的中美关系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吴心伯:这次通话能否触动拜登政府来切实改善中美关系,在通话后有两点值得观察:第一,要看接下来双方外交团队能否有实质性的对接,落实两国元首的一些共识。因为习主席讲了,上次谈的一些东西都没有落实,这次要看看能否落实。第二,要看拜登政府能否利用目前俄乌冲突这样一个危机来影响美国的公众舆论,要看拜登政府能否在国内做工作,让美国那些保守派不要再强力打压中国,因为这个时候再跟中国搞对抗,和中国关系闹僵,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没有好处。事实上,当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也是在国内做了工作,就为何要改善中美关系做了解释。那么, 我们也要看拜登政府能否利用乌克兰危机来告诉美国国内,当下应该要和中国改善关系, 而不是进一步和中国进行对抗。 (来源:中评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