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新华社:王晓宇: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呼唤和平——来自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青年政治家论坛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4-11-29浏览次数:10

(来源:新华社,2024-11-29)

新华社广州11月29日电 题: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呼唤和平——来自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青年政治家论坛的声音

新华社记者洪泽华、夏晨

11月27日至28日,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青年政治家论坛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来自21个阿拉伯国家的政党、政府、智库、媒体、高校及企业代表和中方各界代表约200人聚集一堂,共商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

今年是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目前,有20个阿拉伯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在22个阿拉伯国家实现了“全覆盖”。

阿联酋趋势研究与咨询中心政治伊斯兰研究处处长哈马德·侯萨尼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发展典范,其中的青年教育和文化项目有利于增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互相了解,为阿拉伯青年提供获得技能和知识的机会。中国和阿联酋的合作不局限于经济合作,还体现在技术、能源、基础设施、文化等战略项目上。阿中应继续搭建文化合作的桥梁,为青年的发展赋能。

埃及大会党副主席艾哈迈德·伊萨姆说,寻找世界各国的共同点、契合点,是构建未来特别是加强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重要前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作推进各国现代化的进程。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相信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各国发展。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晓宇说,中阿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众多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为中阿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中阿文化与人文交流,并推动中阿创新合作持续深化,为全球提供了包容互鉴、平等互利的新型合作模式的实践样板,同时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和埃及、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都是文明古国。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将中阿文明紧密相连。1200多年前,阿拉伯航海家奥贝德从阿曼出发,航行近万公里抵达广州。中阿友谊深厚,人文交流不断深入,中阿文明互鉴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巴林战略、国际和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穆娜·拉希丝说,粮食问题、气候变化等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一个国家无论怎么发展,都无法独自面对挑战,必须加强合作。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和平,无疑会对当今和未来世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全球文明倡议可以成为各国人民增进理解、消除负面刻板印象的桥梁。

利比亚民主党政策委员会委员阿里·阿布齐德说,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了阿拉伯国家青年群体的积极响应,其承载的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尊重文明多样性、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与阿拉伯世界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他希望通过各类论坛、活动,加强阿拉伯国家同中国的思想交流,学习中国在制造业、科技等领域的经验。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状况引发全球高度关注。中方呼吁全面有效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尽快停火止战,缓和地区局势,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实现巴勒斯坦人民建国权、生存权、回归权。与会阿拉伯国家代表普遍赞赏中方持有的公平公正立场。

约旦阿拉伯中国之友作家和新闻媒体人士国际联盟成员穆罕默德·哈伦说,巴勒斯坦人民和中东人民与中国的情谊十分深厚,在约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普通民众能感受到中国对巴勒斯坦事业的坚定支持。阿拉伯国家十分赞赏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

黎巴嫩未来阵线青年委员会领导成员哈迪·沙里夫说,和平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此时召开的论坛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安全、稳定、繁荣、和平与公正的世界图景。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加强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对正在经历紧张局势的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民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希望中阿继续巩固发展关系,深化友谊,加强互学互鉴,推动地区繁荣。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通过了《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青年政治家论坛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宣言》,表示将积极落实中阿领导人达成的成果共识,做中阿传统友谊的继承者、中阿合作共赢的推动者、中阿文明交流的倡导者,为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青春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