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研究院第50期“国研沙龙”谈崛起国知识传播

发布时间:2023-03-09浏览次数:1225

 2022426日下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简称“研究院”)第50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简称“国研沙龙”)活动通过腾讯会议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为“结构压力、观念偏见与崛起国的知识传播难题”,由研究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温尧助理研究员主讲。活动由研究院副院长祁怀高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点评。研究院部分教师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四十多所高校的百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期“国研沙龙”。


(温尧助理研究员主讲“结构压力、观念偏见与崛起国的知识传播难题”)

 温尧将崛起国面临“挨骂”问题时的“讲好本国故事”策略理论化为治理知识的传播。治理知识是从一国治国理政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一系列观念性物品,既涵盖根本性的价值观,也包括具体的制度、政策、实践等内容。当代崛起国的知识传播难题在于,即使崛起国有意回避意识形态对立,其治理知识传播过程不仅难以直接消解“挨骂”问题,还可能加重来自守成国的意识形态责难。这与当前意识形态二分倾向及权力转移进程的国际结构背景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崛起国有强烈动机积极传播治理知识,而守成国则显著强化意识形态防范心态,两种动态形成“正向反馈”。因此,即使中国在“不输出”的原则下传播治理知识,仍然容易招致美国基于身份对比和模式竞争的意识形态责难。对比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案例,温尧进一步说明治理知识差异、权力结构压力及治理知识传播的共同作用对“挨骂”程度的影响。温尧认为,这项研究说明“挨骂”是与“挨打”、“挨饿”性质不同的问题,国家实力增长与“挨骂”问题的解决没有线性的正向关联。因此,如何应对“挨骂”问题更加考验崛起国的定力和智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点评)

 节大磊老师在评论环节指出,学界一直在争论意识形态在中美关系,尤其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的作用。一些现实主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不重要,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意识形态很重要,甚至建议主动推行意识形态对抗。他认为意识形态的作用可能介于两派观点之间。中美的意识形态分歧虽然不至于达到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抗的地步,但这一因素肯定不会缺席。从美国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虽然美国对华政策有所调整,但都在利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来构筑竞争策略。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厘清。其中,治理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挨骂”程度的衡量方法、中国的治理知识传播策略的演化、意识形态因素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相对重要性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加讲座的师生就权力政治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关系、知识与话语的关系、印度崛起与知识传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期“国研沙龙”主讲人温尧助理研究员,20195月应邀参加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主办的

“第二届全球青年学者论坛”)

 第50期“国研沙龙”主讲人温尧,现为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20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2021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要研究兴趣为大国政治、东南亚国际关系、观念和政策扩散。论文见于《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和The China Review等期刊。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简称“复旦中国周边中心”)成立于201311,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下设的14个校级研究中心(研究室)之一。复旦中国周边中心是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也是“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The Network of ASEAN-China Academic Institutes, NACAI)的常设秘书处。截至20224月,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科研助理1人。中心以复旦大学一流学科政治学为依托,重点开展中国与周边国家各领域关系的研究工作,为增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交流与互信贡献力量。

Link to the English Version: https://iis.fudan.edu.cn/en/e0/c6/c16676a450758/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