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解放日报》:林民旺:深度| 莫迪访美背后:美国又玩“温水煮青蛙”,印度能否实现“自由飞翔”?

发布时间:2023-06-20浏览次数:12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2023年6月20日

一边从俄罗斯加大原油进口,一边又在美国受到热烈欢迎,如此矛盾的剧情即将由印度总理莫迪演绎。

6月21日至24日,莫迪将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还将第二次受邀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享受到丘吉尔、曼德拉等政坛巨人曾有的殊荣。

美印舆论称,此访将是仪式感和务实性的结合,将展示美印关系前所未有之紧密。

人们想知道,美国为何如此“宠”印度?印度真的是决定“大国博弈”胜负的关键因素?两国关系正朝着“准盟友”方向一路加速?

  历史峰值

莫迪自2014年上任以来几乎年年访美,今年将是第六次。

根据行程安排,莫迪将于21日抵达纽约,在联合国总部主持国际瑜伽日活动;22日前往华盛顿,在白宫参加由美国总统拜登准备的国宴和双边高层会谈,还将再次受邀前往国会发表演说;23日将出席由副总统哈里斯和国务卿布林肯共同主持的午餐会。

在莫迪之前,拜登任内只向两位外国领导人(法国总统、韩国总统)发出国事访问邀请;能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两次以上讲话的外国政要,也是屈指可数。

除了场面上的热闹,双方还将进行大量实质性接触,达成一系列合作文件。

据称,深层防务合作、关键技术分享将是莫迪此访的两大重点。两国将签署军售大单,包括美国转让喷气战斗机发动机技术、印度购买约30架美国“海上卫士”无人机;还将讨论半导体、航空航天、量子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领域的合作。

有外媒感叹,此访将是庄重和务实的完美结合;美印关系从来没有如此深入、紧密和广泛。

“这次访问对两国都很重要,看点也与过去不同。”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指出。

规格上,它是疫情之后莫迪首次访美,也是印度总理自2009年以来首次对美国事访问。莫迪将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这是美国盟友才享有的接待规格。

合作上,双方可能达成的项目协议很多,其中包括11项技术转让或分享、涉及很多问题的共同立场和表态等。无论从军工还是经济合作的角度,两国关系都将在此访过程中得到更深拓展。

“莫迪此访双方姿态高调,潜在成果丰富,具有多重意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指出,它将向外界展示美印不断加深、达到历史峰值的战略互信关系,标志着两国“战略走近”取得阶段性成果,也将在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留下值得一提的印记。

  互有需要

追溯历史,因为相互猜疑,美印关系的回忆并不总是美好。

冷战时期以及冷战结束之初,两国关系一直起伏不定。直到进入新世纪,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印度时任总理瓦杰帕伊的互访,才为两国关系发展翻开新的一页。

2008年,美印达成核合作协议,为民用核贸易扫清障碍。自那以来,美印合作的齿轮日渐紧密,经济领域尤为突出。去年美印双边贸易额超过1900亿美元,美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印美关系的破局,关键在于美国在印度核不扩散问题上放弃原有立场,采取包容、纵容的政策,清除了两国发展关系的唯一重大障碍。”胡仕胜指出,此后,双方关系步入快车道。

不过,去年,乌克兰危机升级似乎成为两国关系的又一段插曲。印度的立场与美国格格不入——不仅增加购买俄罗斯原油,还在联合国涉俄决议投票中弃权,引发美方人士批评。

但让人惊讶的是,尽管对俄态度迥异,美印关系仍然风生水起。

美国为何如此“宠”印度?

两位分析人士都认为,究其背后,在这个中国快速发展、美国竭力维护霸权、印度追逐大国梦想的时代,美印互有战略需要,诉求“公约数”达到历史最大值。

先看美国,“它把对华竞争放在首位。目前,中印关系仍较为紧张,印度所具有的战略价值由此凸显。”林民旺指出。

胡仕胜认为,美国对印度至少有两大诉求:应对中国、反哺美国。

一方面,它希望将印度融入对华竞争战略,使其成为“战略消耗”的一种“耗材”。

另一方面,它通过各种机制建设、军备捆绑、科技合作来控制印度,“温水煮青蛙”,将印度从战略层面绑上美国“战车”,成为维护美国霸主地位的得力助手。

比如,美国分别在军事和经济领域推动印度“脱俄”“脱华”,将更多军工、电子产品推向印度市场,以加深印度对美依赖,并滋养美国维护霸主地位所消耗的各种资源。

再看印度,胡仕胜和林民旺认为,它将美国视为自身崛起过程中的重要推手和机遇,希望通过与美国的合作,在经济上推动自身工业化和产业化的提速、在安全上制衡其他大国带来的压力。

目前,美国不仅是印度最大投资者、最大货物贸易伙伴、唯一的货物贸易顺差大国,也是印度IT服务的最大买家。

此外,从国内政治角度看,“两国明年都将举行大选,两位领导人都谋求连任。他们可以通过外交进展相互借势,提振各自选情。”胡仕胜指出。

  不再“摇摆”?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莫迪此访,除了“互有需求”维度,林民旺认为,美国还对印度抱有更高层次的期待——战略转向。

长期以来,印度坚持战略自主、在意识形态上怀疑西方,也被视为美印交往的潜在摩擦点。

曾有美媒直言,自冷战以来,印度一直是世界上“终极摇摆国家”,美国决策者几度为此“抓狂”。

不过,近来,外界发现,印度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姿态有所变化,莫迪还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进行会晤。

这是否意味着印度已克服“历史犹豫”,不再“摇摆”?这是否会为美印合作带来更为强劲的动力?

“虽然两国调门拔得很高,但合作前景仍需客观看待。”林民旺指出,纵观历史,美印关系起起伏伏。美国历届总统对印度的热情程度不一,但结果大同小异,基本都以失望告终。这一次,结局可能仍是如此,原因主要在于“两低”和“一高”。

一方面,美国低估了印度的“战略自主性”,也低估了印度“只取不予”的做法对两国关系的破坏性。

另一方面,美国在战略上高估了印度的作用。无论意志还是能力,印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平衡或牵制中国的作用,仍是未知数。经济上,它与中国仍存在差距,它需要为应对中国持续付出成本。因此,对印度来说,与中国进行“战略消耗”,恐怕只是策略性的,而非长期和发自本能。

胡仕胜对“印度作用”看法相似。

他认为,印度是美国对华竞争的一重变量,可以带来一些量变,但还不至于引发质变。

地域上,美国对华竞争的核心战略区域仍在西太平洋一带。印度只是外围,战略价值相对次要。搅动能量上,美国进行“大国博弈”的真正抓手仍是同盟体系。它对华推行全政府打压、全领域对冲、全盟伴整合,仍把盟友放在最重要位置。

因此,“美国终究会失望,印度的战略作用仍是可疑的。”林民旺说,中印毕竟是邻国,两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会改善。

展望合作前景,胡仕胜指出,美印相互利用,此前签署一系列基础性条约,基本已属于“准盟友”关系,但双方的诉求仍存差距。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能仍会保持一定距离。

“因为印度的最终目的是取得大国地位,增强战略自主性,实现‘自由飞翔’;而不是被美国的同盟体系捆绑、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随从和附庸。”胡仕胜指出,如果这种自主性的获取,以损害战略自主性为代价,那么,这就成为一种悖论。

此外,美国对印度式民主仍有不同看法,时常会在价值观上加以敲打,不想自己“灯塔”的身份被拉低。

不过,胡仕胜提到美印合作的两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国防军工合作,以及两国军工之间的相互依存,能发展到什么地步?美国试图通过一系列机制安排、基础性文件的签署以及军工合作,实现对印度的控制。印度则试图维持战略自主。但问题是,印度最后可能会身不由己,难以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将对中国的周边环境构成压力。

二是,双方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能深化到什么地步?印度人口规模庞大,如果中低端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发展完善,将对周边国家产生较大的挤占和冲击效应。如果美印再在高端产业链、供应链上开展合作,将使中国“两头承压”。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这种潜在趋势需要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