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3日下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第33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以下简称“国研沙龙”)活动在美国研究中心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为“中美战略博弈与亚洲秩序的未来”(Sino-U.S. 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the Future of Order in Asia),由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政府学系和埃德蒙·A·沃尔什外交学院副教授马修•克洛宁(Matthew Kroenig)主讲。活动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教授点评,研究院王浩博士主持。研究院韦宗友教授、蔡翠红教授、祁怀高副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吴澄秋副教授以及十多名研究生参加了该期“国研沙龙”。
(Matthew Kroenig主讲“中美战略博弈与亚洲秩序的未来”)
克洛宁指出,二战结束以来,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国际秩序给亚洲带来了稳定、繁荣与良治,因而对中美两国都有裨益。然而,亚洲已有的国际秩序正面临由地区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而来的挑战。伴随世界权力中心东移、中国崛起以及破坏性技术的发展,已有的地区秩序已变得不可持续。但另一方面,假如彻底颠覆这一秩序,中美两国则有可能在亚洲陷入冷战对抗。基于此,中美必须通过合作对现有地区秩序进行更新,重振其活力,以更好地反映变化了的地区现实。在他看来,未来美国的亚洲战略需要包含以下五方面要素:第一,对华推行深度“接触”战略;第二,强化美国的地区联盟体系;第三,通过改革既有的国际经济制度,增加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第四,加强区域内大国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各类地区性挑战;第五,在亚洲推动良治、民主以及人权。克洛宁希望这些政策努力能够推动未来亚洲实现像过去七十年那样的稳定和繁荣。
吴心伯教授对克洛宁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在亚太战略及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的问题上,美国国内有三种流派:第一种强调美国霸权对维持地区稳定的作用;第二种要求加强美国与海上盟国的关系以制衡中国;第三种则强调美国与中国应合作共治。克洛宁博士的观点接近第三种流派。同时,吴心伯教授还对美国的亚太战略及对华政策提出了三点分析。首先,在亚太地区,美国一度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主导亚太事务,但面对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合作的开展,美国的领导角色弱化,主导能力下行。其次,当前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在下降,地缘经济的重要性在提高,因此美国过度强调地缘政治的思维不仅片面,而且过时。第三,在中美安全互动上,美国需要摈弃以往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认识到中美互动关系的复杂性。总的来看,要想管控中美之间的分歧,需要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
2017年6月14日,克洛宁还在“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论坛”主讲了“特朗普的对朝政策及其对中国影响”(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North Korea Policy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