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研究院举行第六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活动

发布时间:2016-10-31浏览次数:247

411下午,研究院第六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美国研究中心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为“中国周边外交中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因素分析”,由涂怡超副研究员和邢丽菊副研究员共同主讲。涂怡超老师的主讲题目是“地缘民族、宗教格局与中国周边外交”,邢丽菊老师的主讲题目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析周边外交理念——以‘亲、诚、惠、容’为中心”。研究院徐静波教授点评,活动由祁怀高副研究员主持。活动吸引诸多复旦校内外师生前来参与。

           

涂怡超老师主要从地缘民族和宗教格局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周边外交。她提出在中国国家利益全球化和“走出去”战略全方位展开的背景下,在国际和国内两大层次制定和实施相应对外战略已成为中国崛起所面临的中心议题。而走出去的第一环即为民族、宗教问题繁多的众多周边国家,在周边外交中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关键所在。涂怡超老师阐述了分析中国及周边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四个分析层次,即民族,宗教,政权稳定与国家发展,全球或地区大国战略。在总结部分,她建议充分认识到宗教、民族问题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需长期高度注重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完整性,不能过于受到突发事件或短期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化解宗教、民族因素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时更应根据中国与周边长期往来的传统和现实情况,通过促进文化相知相亲、经济互助协力来融合民族、宗教因素对中国与周边关系的贡献,超越民族、宗教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邢丽菊老师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对周边外交政策四字理念“亲、诚、惠、容”做了理论解析。她指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边外交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亲、诚、惠、容”四字理念的提出便是代表范例。“亲”强调的是亲缘纽带关系,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地缘、人缘、文缘方面的相通和亲近感。“诚”既有真诚无妄的一面,也包含诚实守信、不欺侮的意味,体现了中国对待周边国家真诚有信之态度。“惠”强调的是互惠互利,中国的发展只有给周边带来实惠和利益,才能实现互惠共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容”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宽广胸襟和不凡气度,既承认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也追求实现差异中的和谐共存。这四字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思维和交互性伦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实现和谐共存、和平发展的梦想。

在评论环节,徐静波老师分别对涂怡超和邢丽菊的论文(发言)做了点评。关于涂怡超的论文,徐静波老师结合中国周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了进一步的评论与阐释,提出宗教的建构性。徐静波老师例举了日本的国家神道历经日本国家和社会的百年塑造,在二战期间从意义建构到实际活动方面高度配合日本军国主义,达到了建制宗教的功能巅峰。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将国家神道民间化,从而将神道教与日本政府进行切割,美国的这一举措非常成功。

关于邢丽菊的论文,徐静波老师认为,从传统文化角度解释政治外交和国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彰显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新领导集体提出的周边外交理念实际上是反映了儒家传统的王道思想,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实践。在当今复杂的周边形势下,中国要想做好周边外交,既要注重“以德化人”,还要注意“德威并施”。

在讨论环节,参加此次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的师生围绕两篇文章的理论分析框架、蒙独的发展空间、佛教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作用、文化外交、当代国学复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