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研究院举行第八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国际问题的学术研究与政策调研

发布时间:2016-10-31浏览次数:259

2014530下午,研究院第八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以下简称“沙龙”)活动在美国研究中心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为“国际问题的学术研究与政策调研”,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潘忠岐教授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张家栋副研究员共同主讲。潘忠岐老师的主讲题目是“政策研究中的形与神”,张家栋老师的主讲题目是“研究与政策之间:隔阂还是距离产生美”。研究院任晓教授点评,活动由简军波博士主持。研究院蔡翠红副研究员、涂怡超副研究员、祁怀高副研究员、潘亚玲博士、汪晓风博士、章节根博士等参加了此次“沙龙”,“沙龙”活动还吸引众多复旦校内外师生前来参与。

               

潘忠岐老师结合自己曾任中国驻欧盟使团一等秘书的经历和大家交流了“政策研究中的形与神”。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神似而形异。神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形则是外在表象。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一样,都需要有明确的研究问题,都强调逻辑严密,有理有据,都重视创新,此为神似。但相对而言,政策研究重实用,学术研究重学理;政策研究重前瞻,学术研究重后顾; 政策研究重建设,学术研究重批判;政策研究重判断,学术研究重逻辑;此为形异。政策文章跟学术文章一样都是深入研究的结果,都需要反复修改。但学术文章可以四平八稳,政策文章需要有点冒险精神,不能似是而非。政策研究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与外交直接相关的议题上,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和分析对象国的决策者在想什么和怎么想的。政策研究必须以扎实的事实为基础,最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但信息必须完整。政策文章的写作应突出简洁之美和对称之美,让读者很容易就能了解你的想法。政策建议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既要有新意,又不能走极端,得关照到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促进。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形异而神似,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它们是相得益彰的,学会写好两种文章很重要。

张家栋老师结合自己担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二等秘书的经历对学者和外家官之间的互动做了分析。他认为,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外交官的职业和功能经历了“四代”(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代外交官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各国官方之间的交流。一个很有特色的现象是,第一代外交官把很多时间花在参加各种宴会和舞会上,以此来交流信息。第二代外交官的主要任务是收集驻在国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并向国内汇报。第三代外交官的任务除了信息收集之外,还会做一些情况分析,并向本国政府提出政策建议。第四代(现阶段)外交官的任务除了信息收集、分析和提出政策建议外,还需要积极参与各种公共外交活动。他接着分析了我国驻外使领馆借调国际问题研究学者担任外交官的原因。原因在于:在就相关信息分析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具有知识和研究能力优势,在参与公共外交方面具有身份优势。

在评论环节,任晓老师结合自己担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一等秘书的经历对潘忠岐和张家栋的发言做了点评。任晓老师提到,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界开始出现一批国际问题研究学者借调到我驻外使领馆担任外交官的现象,复旦大学就有好几位国际问题研究学者被借调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驻印度大使馆、驻欧盟使团等担任外交官。这一现象被称为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旋转门”。他也分析了中国外交部门在外交系统之外征召人才的两种制度性途径:一是干部交流,比如中国外交部会通过公开选拔高级外交官的方式来征召优秀外交人才;二是通过借调方式,被借调人员中短期内在中国驻外使领馆担任外交官。

截至20145月底,研究院已经举办了八期“沙龙”活动。该“沙龙”已成为研究院青年学者进行经常性学术交流的机制,也正在努力为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智库做出贡献。开展这一“沙龙”活动的目标在于:活跃和加强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孵化国际问题研究新兴学术视角和观点,搭建国际问题研究论文发表平台。

“沙龙”的主讲人向全球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开放,欢迎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研究人员提供讨论主题和做主讲人。如您想提供讨论主题和做主讲人,请电邮联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服务中心,电邮地址为:<iis_academic@fudan.edu.cn>

 

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的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活动一览:

第一期:2013614,主讲人:简军波,主讲题目:“信任与国际关系”。

第二期:2013924,主讲人:宋国友,主讲题目:“全球自由贸易协定竞争与中国战略选择”。

第三期:20131029,主讲人:潘亚玲,主讲题目:“族裔游说的溢出效应分析”。

第四期:2014114,主讲人:郑继永,主讲题目:“张成泽宗派事件后的朝鲜政局走向”。

第五期:2014310,主讲人:祁怀高,主讲题目:“中国发展理念的全球共享与国际组织的作用”。

第六期:2014411,主题:“中国周边外交中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因素分析”。主讲人:涂怡超,主讲题目:“地缘民族、宗教格局与中国周边外交”;主讲人:邢丽菊,主讲题目:“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析周边外交理念——以‘亲、诚、惠、容’为中心”。

第七期:201459,主题:“转型中的中国朝鲜半岛外交政策”。主讲人:郑继永,主讲题目:“朝鲜的政治稳定性分析与中国的对朝政策”;主讲人:龚克瑜,主讲题目:“朝鲜半岛变局与中国半岛政策的再思考”。

第八期:2014530,主题:“国际问题的学术研究与政策调研”。主讲人:潘忠岐,主讲题目:“政策研究中的形与神”;主讲人:张家栋,主讲题目:“研究与政策之间:隔阂还是距离产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