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东方早报》:苏长河:“中国外交‘再出发’:纲举目张、登高望远”

发布时间:2014-01-15浏览次数:495

    来源链接:中国外交“再出发”:纲举目张、登高望远.pdf

 

 

2013年是中国新领导集体的开局之年,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内政外交上纲举目张, 提振了国内改革开放稳定的信心, 外交开局气势磅礴,外交布局周密完整,外交的谋划与运筹在更大的格局下展开。

“独立自主”思想更丰富

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新中国外交战略论述中的最鲜明的一条主线。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也是新中国和平外交的基石。

习近平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三个“坚持”,是在继承基础上对独立自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并不意味着中国外交变得强硬了,而是更为积极理性地维护国家发展权益,更为积极地在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上有所担当。实际上,在新时期,世界各国都应奉行独立自主的内政与和平外交政策,也即:每个国家都应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各国应相互尊重独立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各国应逐步摒弃军事结盟思维,独立自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提出义利观和公道观

新型“义利”观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外交价值体系。我国外交一直重视义利关系的处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无私地支援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这是当时世界的“大义”,中国抓住了这个“大义”,为中国外交赢得了许多软实力和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 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真诚地相互支持,实现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大义”所在,也是新型义利观的时代特征之一。

2013年中国外交还重视在国际上讲“公道”观。中国认为,世界上如没有公道,哪来人道呢?叙利亚问题正因为中国坚持了“公道”,才避免了叙利亚出现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当前国际政治风气不正,歪理邪说盛行,未来谁能为国际政治树立正的新风,谁就拥有更大的软实力。

外交话语贴心贴民

20138月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强调, 要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构建我国外交话语体系,不能盲目接西方的话语体系的轨,说到底就是用中国话讲中国外交的价值观理念、世界观体系、实践观特点。

2013年的中国外交话语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的演讲, 短短的半个小时赢得了数十次掌声, 是别人对我们在发展中非关系中落实“真、实、亲、诚”理念从心底里产生的共鸣,展示了中国式软实力的魅力所在。

如果加以对比, 美国式软实力是什么? 很大程度上靠对外输出美式自由民主制度; 中国式软实力靠的是朋友交心、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寓“义理”于故事和事实之中。在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中,中国提出了与周边国家“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些外交话语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汉语的自信,展现了汉语和生活化语言的魅力。

外交布局更趋完整

2013年,中国外交从中俄关系开始,外交从大国、发展中国家、多边组织再回到年底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 为未来十年中国外交完成了布局,形成了大国外交的新格局。新型大国关系、大小规模不同的国家间关系、“真、实、亲、诚”的发展中国家外交、“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为中国与不同类型国家发展关系提供了新指针。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在保持与传统多边国际机制关系同时, 开始更为重视发挥在新兴多边国际机制中的影响,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首脑会议机制、20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中积极作为,正在成为推动国际体系向公正、有序、包容、共生的新型国际体系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

外交和经济统筹配合

“互联互通”是2013 年中国经济外交的关键词。中国是世界上128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具备的经济优势, 正在转化到外交能力建设层面。中国的经济外交在海洋和大陆两头齐头并进,分别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以及若干经济走廊设想, 在构建互联互通的中国式地区经济一体化设想中, 金融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在为国家外交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传统理念,正在转变为外交和经济统筹配合, 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

完善外交体制机制建设

外交的集中化管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党在新时期对外交工作的领导作用,是中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根本政治保障。外交的集中化管理需要加强外交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当前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规律出现新特点,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将对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和法律体系进行统筹和整合,更有效高效地应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安全形势。另外,已经形成或者需要调整的与国家大外交格局相关的外宣体制机制、海洋权益维护体制机制、海外权益维护体制机制、援助发展体制机制、外交和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等,也成为当前中国外交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划定和平发展道路底线

中国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2013 年以来,中国在和平发展理论和政策上都有新阐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更加重视和平发展成果能够公平地为各国人民所分享,各国人民要从和平发展中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各国老百姓中扩大和平发展的社会民意基础。

第二, 划定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底线。在新一届领导集体关于和平发展道路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辩证关系,强调指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国家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 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第三,在两岸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问题上,突出了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手段和目标的关系。

第四, 提倡各国都应该顺从和平发展这一世界大义,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追求和谐共生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构建和谐共生的国际秩序, 同其他国家一起走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是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目标,也是新时期中国在有关世界秩序问题上的思考之一。在会见21世纪理事会代表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愿同其他国家一起走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不走对抗的绝路,不走冲突的老路,要走和谐共生的新路,建设一个包容有序的和谐共生世界,是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追求。

当今世界,文明与文明之间、国与国之间、各国人民之间、大国与大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都需要探索和谐共生的发展之道。和谐共生恰恰是在尊重差异和多样基础上, 为多样文明学会共处指出了一条出路,体现了一个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在世界秩序问题思考上的智慧贡献。

本文选自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114发布的年度战略报告《失范与转型:复旦国际战略报告2013》,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