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研究院举行第九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全球核战略博弈及其对核裁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4-06-23浏览次数:352

2014619下午,研究院第九期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以下简称“国研沙龙”)活动在美国研究中心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为“全球核战略博弈及其对核裁军的影响”,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章节根助理研究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的王震副研究员共同主讲。章节根博士的主讲题目是“中等核国家与全球核裁军”,王震博士的主讲题目是“威慑的局限:以色列核战略及其评价”。研究院沈丁立教授点评,活动由蔡翠红副教授主持。研究院郑继永副研究员、涂怡超副研究员、祁怀高副研究员、潘亚玲博士等参加了此次“国研沙龙”,“国研沙龙”活动还吸引众多复旦校内外师生前来参与。第九期“国研沙龙”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国际核政治与我国国家安全研究”(项目编号:11&ZD181)的支持。

                  

章节根博士的发言重点解析了中、英、法这三个中等核国家的核战略及其核裁军。他的发言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全球核裁军与不扩散形势的新发展;新形势下中等核国家核战略与核指导思想的演变;中等核国家核裁军与不扩散政策的比较;对中国核裁军与不扩散政策的启示。章节根认为,在美、俄决定大规模削减其战略核武器、“无核武器世界”理念的提出与盛行、地区核不扩散形势恶化以及世界可能面临核恐怖威胁的大背景下,中等核国家的核裁军与不扩散政策面临的外部压力在增大。面对新的战略安全环境,中、英、法的核战略原则及指导思想均发生了重要转变,其核裁军与不扩散政策也随之做出较大调整。相对英、法两国,中国为发展可信的核威慑,一直致力于发展、完善“三位一体”的核战略,这意味着中国要大力进行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现代化,也意味着中国在核裁军领域采取重大步骤从而改进其传统政策的空间并不大。章节根认为,中国近些年来缺乏实质性的核裁军政策突破,中国需重新思考自己的核政策。他认为中国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在大力发展海基核发射平台的基础上,减少对陆基发射平台的依赖,从而减少对核弹头数量的需求。从而有可能在未来外部压力增大时部分削减战略核武库规模。二是中国需要在核武库的数量方面和核政策的意图方面做到更多透明;并且在必要场合下,中国领导人有必要对中国的核政策作出说明。三是进一步加大与同属中等核国家的对话,开展中、英、法三方的核安全对话。在对核武器有着更多共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英、法向西方说明中国的核军控与裁军政策。四是在对外核合作中,中国也需加大透明化,这尤其体现在中、巴核合作方面,从而可以减少外界对中国核扩散政策的质疑批评。

王震博士在发言中主要分析了以色列的核战略。他指出,尽管目前国际社会对于以色列是否拥有核武器还存在着很多疑问,但现有证据足以表明,以色列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拥有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有核国家。从历史上来看,以色列的核武器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否认”、“模糊”到“不透明”三个不同的阶段。以色列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在20世纪60年代拥有核武器,既源于其特殊安全政治体制和战略环境所塑造出的强大国家意愿,也与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比如美苏冷战对抗、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尚未成型),以及以色列自身成功的核武器发展战略等密切相关。作为以色列核武器发展战略的“不透明”政策无疑是较为成功的,虽然以色列未能成为“可见”的核国家俱乐部成员,但却成功地跨入了核国家门槛。不过,作为核威慑战略的“不透明”政策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这是因为,基于大国“核恐怖平衡”和理性决策基础上的传统核威慑模式无法适用于以色列。一方面,经典核威慑所依赖的理性决策机制和力量均衡机制在中东地区并不存在;另一方面,以色列长期奉行的“不透明”政策使其无法就核问题和外界进行有效的战略沟通。随着当前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出现了新一轮关于以色列核战略的辩论,其未来发展前景值得关注。

在评论环节,沈丁立教授结合自己长期研究全球核战略的经历对章节根博士和王震博士的发言做了点评。沈丁立教授认可章节根博士对中、英、法三国核政策的比较研究,并且同意他对英、法在核裁军领域取得重大进步而中国相对滞后的看法。沈丁立教授进一步指出,英、法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已大幅下降,甚至英国都未必需要自己的核武器。因此,英、法在核裁军领域还可以做出更多的举措。至于中国,“不首先使用”原则有很大局限性,其将来未必值得继续坚持下去,因而也难说是中国军控政策的亮点。在评论王震博士的发言时,沈丁立教授认为美以双方通过心照不宣的方式使以色列获得了核武器,这一政策在当时有其成功之处。但是这也让以色列面临很大的道义和政治压力,美国也为支持以色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这种支持导致了后来反美圣战运动的兴起,比如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截至2014619,研究院已经举办了九期“国研沙龙”活动。该“国研沙龙”已成为研究院青年学者进行经常性学术交流的机制,也正在努力为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智库做出贡献。开展这一“国研沙龙”活动的目标在于:活跃和加强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孵化国际问题研究新兴学术视角和观点,搭建国际问题研究论文发表平台。

“沙龙”的主讲人向全球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开放,欢迎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研究人员提供讨论主题和做主讲人。如您想提供讨论主题和做主讲人,请电邮联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服务中心,电邮地址为:<iis_academic@fudan.edu.cn>

 

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的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活动一览:

第一期:2013614,主讲人:简军波,主讲题目:“信任与国际关系”。

第二期:2013924,主讲人:宋国友,主讲题目:“全球自由贸易协定竞争与中国战略选择”。

第三期:20131029,主讲人:潘亚玲,主讲题目:“族裔游说的溢出效应分析”。

第四期:2014114,主讲人:郑继永,主讲题目:“张成泽宗派事件后的朝鲜政局走向”。

第五期:2014310,主讲人:祁怀高,主讲题目:“中国发展理念的全球共享与国际组织的作用”。

第六期:2014411,主题:“中国周边外交中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因素分析”。主讲人:涂怡超,主讲题目:“地缘民族、宗教格局与中国周边外交”;主讲人:邢丽菊,主讲题目:“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析周边外交理念——以‘亲、诚、惠、容’为中心”。

第七期:201459,主题:“转型中的中国朝鲜半岛外交政策”。主讲人:郑继永,主讲题目:“朝鲜的政治稳定性分析与中国的对朝政策”;主讲人:龚克瑜,主讲题目:“朝鲜半岛变局与中国半岛政策的再思考”。

第八期:2014530,主题:“国际问题的学术研究与政策调研”。主讲人:潘忠岐,主讲题目:“政策研究中的形与神”;主讲人:张家栋,主讲题目:“研究与政策之间:隔阂还是距离产生美”。

第九期:2014619,主题:“全球核战略博弈及其对核裁军的影响”。主讲人:章节根,主讲题目:“中等核国家与全球核裁军”;主讲人:王震,主讲题目:“威慑的局限:以色列核战略及其评价”。